“收购完成后,MG印度呢,将从中国实体变成印度的,并且能在未来几年在印度上市。”
不久之前,一位印度官员对当地媒体这样宣称道。
彼时彼刻,可曾会想到此时此刻?
这似乎意味着,小米、Oppo等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制造商在印遭遇“合法”抢劫的风波尚未消停,而新的风波再度被掀起——很快就要轮到中国车企在印度的资产了。
首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今年1月的时候,印度媒体报道称,金达尔西南集团(Jindal Southwest,简称JSW)计划将业务扩展到更多行业,目前正在积极正在寻求制造“四轮车”,并试图涉足电动汽车的生产和制造。
JSW总部外景,该集团实际是印度国内某顶级托拉斯集团的一员
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媒体表示,JSW集团目前正在与MG汽车印度有限公司(MG Motor India,上汽集团在印度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和比亚迪印度公司进行谈判中,试图收购MG印度25%以内的股权。
关于这个JSW集团,这里有必要专门介绍一下。
其隶属于O.P.Jindal集团。后者是一家印度富豪奥姆·普拉卡什·金达尔创立的钢铁能源复合体企业集团,截至目前该集团总资产高达175亿美元。2005年,奥姆·金达尔死于一场直升机坠机事故,之后集团由其遗孀萨维特里·金达尔执掌至今。
而JSW集团的控制者,正是奥姆·金达尔与萨维特里·金达尔的四个儿子之一,萨简·金达尔。毫无疑问,这是位印度的“天龙人”了。
JSW的老板萨简·金达尔,金达尔托拉斯帝国的重要成员之一,印度社会内的高阶“天龙人”
JSW集团的业务,正如同其母公司,在印度西南地区控制着多家钢铁厂和发电厂,此外还有一些水泥厂,另外也掌握着几家可以制造机动车辆的企业——只不过迄今为止生产的,主要是各种摩托车与三蹦子之类的。所以本次想要控股印度名爵,虽然算不上完完全全地“跨界”,也实在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印度本地媒体《印度斯坦时报》以及《经济时报》一周前报道称,JSW集团与MG印度的谈判已经取得了进展知情人士对媒体透露称,根据目前已大致达成的协议,JSW集团董事长萨简·金达尔或收购名爵印度45~48%的股份,并以JSW集团的网络建立新的经销商体系。经销商与公司员工也将持一定比例的股份,大约5~8%左右。
标榜自己是英国血统,始于1924年,是MG品牌在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的一贯商业策略。这点在国内看起来不可想象,但对于廉耻心和价值观与我们迥异的地区和民族而言,其实自有其合理性
经过这样的大清洗后,上汽集团将丧失对MG印度的控制权,其持股将不会多于49%。MG印度就此将成为一家被印度本地商人控股的企业。
印度媒体透露的另一个信息也耐人寻味。对于这桩收购项目,上汽方面最初的开价,是其印度分公司资产按照80~100亿美元进行估值,但在“协商”之后,MG印度的资产估值被缩减到了12~15亿美元。
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该收购计划已经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而本文开篇那句话,正是某位印度高官对于这桩交易的评语。
对于上述讯息,我们没有从任何渠道,查询到上汽集团方面的表态或者说明。不过,却从一个多月前的印度新闻中,查询到了MG印度方面的印证。
最近十年间,印度国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各类“先富”与“后富”自然有了购车的需求,更何况这还是一个人口比肩中国的巨大市场——这便是海外车企不断冒险前往印度的基本逻辑
当地时间今年的5月10日,MG印度方面曾经对当地媒体表示,上汽方面已经原则上同意放弃其在MG印度的部分股权,并允许印度实体对其进行控股。根据推测,这一妥协旨在应对印度政府对中资越来越严厉地打压。
除此之外,上汽方面为了保住投资,还计划通过MG印度进行一系列的“输诚”行为,比如计划投资超过500亿卢比(约6.114亿美元)在印度建立第二家工厂,同时还有一系列其他提议,包括考虑纯电汽车动力电池的印度本地化制造,扩大在印度的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初步规划是从2026年起,其电动汽车销量至少占到65%。
MG印度董事会成员兼总经理Rajeev Chaba
尽管这些经由印度媒体报道出来的MG印度的消息,并没有详细透露上汽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始减持MG印度的股份,但当地媒体援引MG印度的董事兼总经理Rajeev Chaba的话说,第一步将于不久之后宣布,目标是在2~4年内逐步由印度人持有多数股权。
上汽集团在印度的子公司MG印度,正式成立于2017年初。
整个投资总额为32.75亿人民币,包括收购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市的印度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哈洛尔(Halol)工厂,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现代标准的汽车生产制造基地及配套的产业园区。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19年4月,哈洛尔基地建成并正式投产,上汽也就成为了第一个去印度建厂“吃螃蟹”的中国车企。
MG印度哈洛尔基地大门
根据最初的规划,哈洛尔工厂的年产能为8万辆整车。自2019年下半年起,MG印度和印度市场推出至少4款汽车产品。不过,与泰国的MG车源自荣威换标或者本来就是MG ZS有所区别的是,在印度市场内推出的MG汽车,多是由宝骏换标而来的。例如这款2019年7月发布的MG Hector,熟悉上汽车型的人想必一眼能看出其宝骏530的本质。而在中国本地市场,这款车实际在2021年以后就已经停产了。
MG Hector的热销,使得MG印度很快就在次年推出了MG Hector Plus,增设了48V轻混以及2.0T柴油车型版本。
如果在国内有人和你说宝骏530是一款优秀的车,你认同么?
根据MG印度发布的消息,MG Hector Plus在公布之后即获得了超过31000台的订单。不过其中多数均销往海外,印度本地市场的订单只占大概25%。
值得注意的是,哈洛尔工厂除了最初生产的几批次产品采用CKD生产模式,后续一直在设法提高零部件本地化率。为此,上汽方面一直在努力培养有难度本地产业链,以印度本土零配件,逐步替代进口部件,以求尽量降低成本,同时也让印度本地市场能够从中分一杯羹。截至2022年末,据称本地零部件供应已突破了50%的规模。
当然,受制于印度本土严重不足的工业能力,多数需要高端制造业支持的零部件与子系统,仍旧需要中国本土或者国际供应链的支持。
上汽在印度市场的投入是真诚的,是卓有成效的,也确实帮助了许多印度工人拜托贫困过上好日子,乃至带领众多产业链中的印度中小企业,走上了一条产业化的正规之路。但印度政府极端的民族主义政策以及印度人民党的勃勃野心,注定会毁灭这一切
一直以来,印度市场被日系与韩系车所统治,印度本土汽车品牌凭借超低廉的价格也占据了前三位之一。以刚刚过去的2023年5月为例,印度市场的乘用车整车批发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3万辆规模。
占据市场前五位的品牌,分别是铃木(143708)、现代(48601)、塔塔(印,45880)、马恒达(印,32883),以及丰田(19379)。在这后面,是位列第六的起亚(18766)和第七位的MG(5006)。
看似MG的市场份额,只有区区的2%,然而自从其工厂开始运转以来,市场份额一直在稳步增长。凭借上汽那些在中国市场刀山火海里一路“卷”出来的车型,只要时间足够,中系未尝不能在印度市场内,杀出一条血路。
孟买街头一景。今日的印度,宛若二十余年前的中国。各种A0甚至A00大行其道,与各种面包车之流工具车以及三蹦子混杂在一起
然而不管是“刀山火海”还是“杀出一条血路”,这一切都只是承平年代的岁月静好。自从印度挑起洞朗事件以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市场手段在印度开拓业务,注定是一场妄想。
国人总是戏谑印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但事实是,其神奇之处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在这里,我们也不跑题,就说说三哥在商业上曾经的那番神奇作为吧。
关键词:沃达丰案。
这个著名事件充分地说明了,一家企业在印度,不仅要遵守现有的法律,还必须遵守“未来”的法律法规。所以没有手握时间原石之类的神器,劝你不要试图在印度这片土地上谈“法”。
2007年,英国沃达丰公司,决定出售其在英国本土以外的全部海外业务。经过一系列商业竞逐,这些业务最后被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集团收入囊中。而当时,沃达丰在全印度有大约3亿的用户。
以现在的标准,这些牵扯重大的跨国收购项目,一般都需要所牵扯国家的政府许可。不过在2007年的时候,印度政府并未有任何说法。但是到了2014年,不知怎么的印度政府却翻起了旧账,认为这一股权变更应该交税。
你说要抽税,所以就是要抽,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向沃达丰印度实体开出了巨额税单。沃达丰当然不干了,表示这没有法律依据。确实没有,因为印度税务方面回去翻了翻自家那些乱七八糟的法律,真没有。
但是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你说要法律对吧?给你现编一条!
想要法?那就给你现编一条吧!
很快,印度议会通过了一项针对此类商业行为的新的法律,并且宣布可以追溯到1962年。
对于一般商业行为,甚至是每一个普通人而言,这种法律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毕竟在不涉及非反人类罪行、严重刑事案件的前提下,仅仅在一般商业行为中,“法不溯及既往”都是一个基本原则。即一切新拟定的法律只能追究其诞生后的行为,不能追究以前的。但印度政府还真就完全无视了这一原则。
策划出台该法律的印度时任总理辛格,甚至对媒体这样宣称:The sovereign has the rightful authority to tax businesses as it sees fit.(主权国家有合法权利向任何它认为合适的商业行为进行征税)
The sovereign has the rightful authority……
所以鉴于这条离谱至极的法律,印度法院理所当然地判沃达丰败诉,并扣押了其在印度的所有股份。而根据这项法律,一众在印度的外资企业,都需要给印度政府缴纳其认为合适的税收。考虑到可以上溯至1962年,税额很可能会超过企业在印度境内的资产总额。
可以想见的,沃达丰方面当然不会服气。于是,这家企业将印度政府告到海牙的国际法庭。而国际法庭当然不可能不支持这种荒谬的行径,故判印度败诉。于是又轮到印度政府不服了,他们拒绝执行判令。
上面这桩闹剧的结果,是最后官司兜兜转转打到了法国,最后法国法院宣布查封了印度政府在法国境内的约20处资产,然后将其变现后赔付给沃达丰。
最近,不少国人因为小米和Oppo在印度的损失,就认为印度特别针对中国企业。这种看法既对,但也不对。
不对的部分在于,实际上三哥对你球上的所有企业,打心底里的态度,其实是绝对一视同仁的——
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盛餐饮集团,乃至于诺基亚、沃尔玛、亚马逊以及谷歌,还有诸如微软、脸书、推特等等,凡是你想得到的曾经在印度投资或者布局业务的跨国企业、平台,基本上都吃过亏,无非是大小而已。
对于那些准备退出的外企,印度政府也喜欢设下最后一道关卡。在印度连年亏损的美国福特汽车2021决定退出印度后,被索取巨额补偿费。最终,福特为每一个印度员工多付出62个月的工资,以及共计上亿美元的补偿金和遣散费。
福特深耕印度26年,一算账,累计亏进去20多亿美元
当然,相关针对外企撤离的法律法规,中国也有。这也是为什么外企关闭在华工厂或者机构时,总会认认真真依照法律给出一个N+1甚至时N+N补偿的原因。只不过国内网民普遍喜欢将网络当作情绪公厕来用,往往在1450引导下,掀起一波嘲讽“你国企业”甚至体制的狂欢式宣泄。
时至今日,印度至今仍然拒绝认可当年国际法庭的判决,要求撤销判令,并退还印度在法资产。只不过莫迪上台后,宣布废除了当年那条“追诉法”。
实际上自莫迪政府上台后,在改善投资环境上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其中一项就是整顿各邦的税法,一度把印度的商业友好度排名提高了好多。然而毕竟这个国家本性难移。由于印度的贸易赤字严重,他们总想靠走捷径“宰”企业填补窟窿。至于现阶段,由于中国的崛起以及被美国全力打压的现状,印度人也学精了,开始盯着中国企业狂宰。
莫迪的手,并不好握
当然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笔者无意去讨论国内企业展开印度业务的孰对孰错。毕竟,绝大部分企业布局南亚的时间,都远早于2017年时间节点。至于后来的事情,无论是壮士断腕,还是委曲求全,各家自有各家的考虑。
最后只是希望,MG印度这事,最后能有个善了吧。毕竟是上汽集团6年的心血,以及累计数十亿美元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