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2024年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要围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总目标,推动配电网在形态上从传统的“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在功能上从单一供配电服务主体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转变。
“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有源配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开放共享系统逐步形成,支撑多元创新发展;智慧调控运行体系加快升级,在具备条件地区推广车网协调互动和构网型新能源、构网型储能等新技术。”
“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海量资源聚合互动、多元用户即插即用,有效促进分布式智能电网与大电网融合发展,较好满足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及各类新业态发展需求,为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以高水平电气化推动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
江苏,启动县(区)分布式光伏专项配电网规划
8月19日,江苏发改委发布县(区)分布式光伏专项配电网规划方案模版的通知。面对江苏省一骑绝尘的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要根据分布式光伏发展现状、资源情况、负荷水平和电网承载力等,有针对性地做好规划内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接网消纳方案。
各县(区)要分析各地源荷资源发展概况,如分布式光伏发展模式及出力特性;集中式电源规模现状、出力特性及未来新增情况;电负荷现状资源及发展情况。
分析各地区中、高压配电网设备规模、倒送情况,以及对当前用电负荷进行评估,对未来两年用电负荷进行预测等。
在电网分布式光伏承载力的评估分析中,最终的预测规模需要按乡镇及行政村形成总量、户数、开发比例等指标。要说明变电站层级、配变层级和线路层级剩余接入容量综合考虑“短板效应”,说明现状配电网各层级户用分布式剩余接入容量。按照各配变与各县村镇的供电匹配关系,梳理各村庄分布式光伏剩余接入容量。
配电网的新角色与新转变
《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围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总目标,打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电系统。在增强保供能力的基础上,推动配电网发生“四大转变”:在关注要点上,配电网正逐渐从供电能力的充裕性转移到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上来;在配电形态上,从传统的“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在配网功能上,从单一供配电服务主体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转变;在利益主体上,从单一供电主体功能向协调多利益主体综合能源转变;
其解决途径也需要从以下几点思路入手:强化基础支撑,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能够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能源转型的需要。增配储能,以“新能源大基地+特高压+多样储能”跨时空能源输送,可以实现新能源发电与用电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匹配,保障大电网体系的电力供需平衡与稳定,实现“新能源从远方来”;以配电网为资源配置平台,新能源就地消纳利用,形成多个智能微电网,微电网与分布式综合能源互联互通,实现“新能源就地来”,促进智能微电网与分布式综合能源建设,以实现电力电量的就地平衡,区域自治。
有源配电网的规划原则
对于基于分布式电源消纳的配电网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安全供电,增强保障能力:将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作为首要任务,适度超前规划建设配电网,持续优化网架结构,保持合理供电裕度,缩小城乡供电差距,并提高设防标准,夯实本质安全基础。
(二)坚持绿色发展,助力低碳转型: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和智慧升级,强化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发展需要,支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发展,全面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三)坚持统筹衔接,强化规划引领:加强配电网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深化多部门联动协作,实现源网荷储资源的科学有序配置。
(四)坚持科学管理,促进提质增效:建立健全配电网科学发展机制,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提升标准化水平,推进科技研发和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配电网质量和效益。
(五)满足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接网需求:加强配电网建设,配套完善电网稳定运行手段,统筹配电网容量、负荷增长及调节资源,评估配电网承载能力,建立发布和预警机制,引导分布式新能源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就近接入、就地消纳 。
(六)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发展:科学安排新型储能发展规模,引导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建新型储能,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并在电网关键节点、末端科学布局新型储能,提高电网灵活调节能力和稳定运行水平。
(七)推动电力系统新业态健康发展:建设满足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就地消纳要求的分布式智能电网,推动微电网建设,挖掘用户侧调节潜力,鼓励新业态创新发展,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调节能力。
(八)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相关线路、变电站建设标准,推进本地应急保障电源建设,提升极端状态下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九)全面提升供电保障能力:适度超前规划变配电布点,优化电网设施布局,加快老旧小区配电设施升级改造,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科学补强薄弱环节,常态化监测摸排供电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十)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加快老旧和高耗能设备更新改造,推进设备标准化建设,拓展网络通信、大数据、自动控制技术应用,提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加快智能监测分析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