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一句今年的返工票难买,谁赞成谁反对?
这是笔者近几年来第一次没抢到从老家信阳到上海的返工票,无论是科技拉满的高铁动车还是情怀充盈的绿皮火车,无论是直达还是换乘,这车票就跟隔着次元在卖一样,哪怕是跨平台,开通SVVVIP,把多买/少买几站和日期多选点满,再拉上七大姑八大姨助力砍一刀......
最终,抢票的成功率还是永远地定格在了78%。
笔者上次这么努力地做一件事还是高考,而此次与车票的失之交臂,也让我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努力,不一定有用。
当我还在emo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很多也表示:一票难求,返工无望。大家这种被车票抛弃的现象是有数据支撑的。相关数据显示,自1月26日拉开2024年春运大幕开始,40天里,预计90亿余人次出行,将创历史新高。
在祖国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定格春节美好瞬间的同时,是“返乡潮”和“返工潮”叠加“出游潮”下,交通南北、横贯东西的道路运输网的过在运营。
那怎么办呢?遥远的魔都还有我未竟的事业(主要是有没搬完的砖),“我怎么能因为买不到票这种小小挫折就开始抱怨?”奔走半生的我开始了自我鼓励。
贵:“机票太贵我高攀不起,顺风车还没出发我倒欠三百”
于是乎,在失去最佳返程交通工具的垂青后,笔者开始检索飞机、顺风车和大巴的路数。
但好死不死,往年信阳到上海千元左右的机票,今年突然大涨价,跟敲竹杠似的,价格一举突破2000元+,再看看武汉到上海的航班,4000元+......好好好,你这样搞是吧,好好好。
我直接一个消费降级,打开某平台下了个到上海的顺风车订单。
倒是有人接单,但哥们跟我玩脑筋,平台上写着单人450元(双人860元)的定价,到了他这就成了在平台价的基础上每人加价500-800元不等,如果堵车原因过了免高速费的日期,还需要分摊过路费又是200元,眼瞅着路费奔着两千去了。
看到这,我的内心瞬间有一万头羊驼呼啸而过,这到底是何种让人直呼“丢雷”的宰客之道。
不仅如此,在与司机接下来私聊接单的沟通中,笔者似乎察觉到了一条顺风车生意的产业链。
前后几个接单的人陆续表示“加价可走”,其中夹杂着司机、黄牛,甚至是拼单的乘客,突出一个成分复杂。他们的价格和目的地大都有所差异,因此,虽然接单的人很多,但并非真“顺风”,这不仅导致真车主找不到合适的拼友,也让想打车的乘客难找到满意的顺风车。
不管是平台的管理不力还是法律的空白地带,如果顺风车生意想得到健康发展,如果城市形象想得到正向维护,这种乱象就亟需连根拔除。
经过上述戏剧性的一幕后,我谨慎地再次打开该平台,又下了个到上海的大巴订单。本以为此行无忧,谁知道一趟比黄连还苦的旅程就此开始了。
坑:“从上车到下车,我大巴被坑了八百回”
笔者和朋友X小心翼翼地选着班次。几经对比之下,一趟“纯绿色”的大巴出现在选项之中,上面标满了该大巴和普通客车对比的优势:更豪华宽敞,更舒适,耗时短......
本着打工人对自己好点的心态,自然而然地选了这班“更优秀”的大巴。然而,谁也没想到,一个小时后,我和朋友X二人将为这个决定懊恼许久。
随着乘车时间点的临近,我们收到大巴司机的消息,内容为在某某酒店门口集合。“这么草率的吗?”笔者心里想,但朋友X说“我们本地人主打一个随性,没事的。”
眼看马上就到了发车时间(下午五点半),我们在附近既没有看到车站,也没有看到停下的大巴,不禁心里没了底:是不是遇到骗子了?于是,便忍不住拨了一通电话过去。电话那头大哥语气平和堪比律师韩明,随意地说道“你们站着别动,我一会儿统一过去接你们。”
半个多小时过去,一个中年男子莫名出现在身后,左手夹着烟、右手招呼着喊道:“到上海的,到上海的,都跟我来,快点快点......”旋即,乌泱泱一片,也不知道哪里突然出现这么多人,各自拖着呼呼啦啦的行李箱,开启2024年第一次竞走大赛。
后来,我终于理解什么是“一会儿”,什么是“统一”,从言语到行为,成年人的世界总是令人难以捉摸。而这个走位风骚、中气十足的大哥,也让我想起孩提时代某个混牌桌的亲戚。
走到一家小店门前,一行人于是驻足。我们并未看到将要发车的大巴,只是陆续有几个从四面八方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骑自行车的人,往来间,时而大声呼喊时而点头示意,他们同样叼着烟,同样地走位风骚、中气十足。
身旁的人说他们是揽客的,在车站附近人流多的地方给大巴招揽乘客。而越来越多聚集在此的旅人印证了前者的说法。
听大家聊天的内容我们才得知,大家乘坐大巴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从350元到450元不等,这种“薛定谔的票价”显得我们460元的平台定价像个大冤种。古人云,“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的,此时的我,深深地陷入怀疑和咒骂的人性之恶中。
“算了算了,只要能到上海就行”我这样安慰自己,是啊,来都来了,大过年的,都不容易......
五点半,六点,六点半,时间随着夕阳的下坠悄然流逝,在傍晚的低温和久久站立的印衬下,我们度日如年。而揽客人也为大巴最后几张空缺的座位争分夺秒的奔忙。
大巴满载出发已是七点之后的事了。满满当当45个人(含司机),在夜色下奔向远方,道路两旁亮起的路灯和往来憧憧的行人,配合车内的时间播报,那一刻,我们仿佛活在电影里。
不断后移的行道树和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的路灯,组成了我们前行的路。不知过了多久,随着司机师傅的一声“合肥的到了”,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这TM根本不是直达车。
在沉默和苦笑中,我们路过了一个又一个服务区。因为舟车劳顿,我时而睡着;因为路堵颠簸,我时而醒来--在反反复复的睡与醒中,加速了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倦意,朋友X也不耐烦地抱怨起来: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一天。
并非矫情。因为久坐导致腿部肌肉僵硬,在某个服务区停车休息时,我们甚至一度没站起来。
如果说身体的不适只是此行的“小事一桩”,那么司机统计人数不明导致在某服务区险些落下两名乘客,则是让人不能原谅的事。好在车内乘客提醒和车外乘客及时回来,才避免了险情的发生。试想一下,如果两名乘客没能及时返回到车边,路远天寒,他们该怎么办?
再次醒来已是第二天下午,大巴门外嘈杂的争吵声震碎了我的困意。
“你们就是这样不负责的?”“我们怎么还要换车啊?”“去哪坐车找谁坐车?”听完才明白是司机将接下来目的地不同的乘客分到不同的车上,这引起了后者的不满。
此前直达变中转,本就让许多乘客不悦,而这会儿开始换车更让人难以接受,且不说换完后的车辆参差不齐,难以实现平台宣传的那些优势,单论这种但当面告知的行为,就难以让人原谅,不管是临时告知还是蓄谋已久。
关于换车,司机也有他的理由:开车接近24小时,疲惫不堪,再这么绕路开下去身体吃不消,也难保证乘客安全。
听着像是在为大家考虑,但怎么听怎么不对,好家伙,做着最霸道的行为,装着最惨的样子。作为大巴司机,这条路线应该再熟悉不过,恰逢春运,难免会堵车,因此,配备一个备用司机也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明知故犯,难道不是要罪加一等的吗?
行程到这里,笔者算是深深体会到了数以万计奔波在返工路上的普罗大众的难处。生计的洪流本就冲击将我们的人生冲得兵荒马乱,数不清的套路更是让每个人疲于应对。我们只是需要一趟没有套路的返工大巴车。
从虚夸宣传、夸大营销到乱收费,从司机疲劳驾驶到赶乘客下车......大巴这一路驶来,让乘客深切感受到什么叫“一坑接一坑,坑坑不一样”,而此次返程大巴的套路,也成为笔者今年走过最长的路。
到这里,疲惫的身体、糟糕的情绪加上大巴上各种不规范的行为,我和朋友X再也受不了了,决定就近(南京)下车先找地方休息一晚,再做打算。索性最后成功购票从南京返沪,算是结束了这一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的奇妙旅程。
不知,后来那些因去往不同目的地而分车驶离的乘客们怎么样了,路上堵了多久,几时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