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阳智能苗得胜:做风电路上的开拓者

新能源采编风电 2024-06-26 09:35:19 421阅读 举报

“我们要熄灯了,大家明天再忙吧。”深夜十一点半的明阳智能总部办公大楼,值班保安站在唯一一间仍亮着灯的办公室门口,对紧张忙碌着的几个人下达了“驱逐令”。这样的场景,在接下来的四个月中反复上演。


这是苗得胜加入明阳智能以来,参与的第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却没想到是一块极其难啃的“硬骨头”。因进展缓慢,拟定方案的执行效果差,时时传导的焦虑情绪难以排解,负责该项目的两位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博士先后退出。尽管入行不久,但临阵脱逃却不在苗得胜的选项之列,选择坚守的他凭借不畏难的心态、强大的专注力和学习力,与项目组其他成员一道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研发任务。


谈及这个多年前的经历,苗得胜依然颇有感触。彼时的他,是将满腔热血浇筑在流体力学仿真上并立志成为该领域顶级专家的风电新青年。然而,乘着时间的车轮一路前行,在将大量精力投入团队建设和管理后,现在的他,不觉两鬓已染霜。从技术派到项目经理,再到团队领导,是一条并不鲜见的职业发展道路,但在苗得胜这里却染上了一种命中注定的底色。


学习赋能,实现职业发展三步走


像多数青年选择风电行业的动机一样,苗得胜也感受到了风电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同时他又是一个勇于挑战的人。相比于传统行业的有条不紊,风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对苗得胜有一种难以抵抗的吸引力,“进入这个行业,就有机会尝试开发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做项目的规范,而不是说一切都已确定,只是照搬照做。”


2016年,辞别传统海工行业后,他加入彼时正在广纳英才的明阳智能,并在这年秋天迎来了风电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挑战⸺_开发复杂地形风能资源评估软件。


不同于平原或丘陵地形,复杂地形⸺_如山地、悬崖等,经常出现很大的坡度,在划分边界层网格时,临近地面区域的网格会出现严重畸形,导致计算结果失准。面对这个难题,苗得胜多次修改和优化OpenFOAM自带的网格生成工具,效果却都不理想。“从数学角度来看,不规则计算域的网格划分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立体几何的拓扑变换问题。那么,能否从这个角度入手开发一套定制化的网格生成工具呢?”找到了新思路,他利用每天下班后的时间突击学习了拓扑学。应用这套理论后,网格畸形的问题果然迎刃而解。“解决大坡度地形的网格划分问题,核心是找到一种近地面网格线在法向上的自适应变形权重分配原则,制约因素包含复杂地形特征、CFD网格质量指标、拓扑建模可行性和建模效率等。经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我们开发的网格划分工具在网格质量、生成效率和地形普适性方面找到了平衡点。”他向记者解释道。


这款评估软件的开发,一方面提升了复杂地形风能资源评估的精度,让明阳智能有了自己的复杂地形风能资源评估软件;另一方面,对于苗得胜而言,则实现了自身职业技能的跃迁,因为软件开发所需技能全部是在此过程中花费一个多月时间习得的。


此后,在明阳智能陆上风电场一体化平台搭建过程中,负责微观选址和道路规划模块的苗得胜,为了解决规划问题,利用晚上的时间连续攻关三个月,将算法的相关知识收入囊中。


“有时候,对于碰到的一些问题,不能陷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里,要跳出来去尝试之前没有掌握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找到新的思路。”对他来说,学习策略在解决专业难题时适用,在支撑新的岗位需求时同样适用。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苗得胜职业价值的天平逐渐向项目管理岗位倾斜。“我看到很多不同的专业,如流体力学、结构工程、海洋工程,都有独特的价值。这就相当于你以前看到一个格子,特别喜欢,后来又发现很多格子,而且每个格子都很好。这时候,你就想去了解更多格子,甚至成为管理格子的角色。”对于自己职业价值观的转变,他如此解释道。


其间,苗得胜被选拔到明阳智能首期“能动主力”梯队培养训练营,并成为同期学员中唯一一位为第二期学员做开营分享的人。“有比较大的帮助,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和状态。”对于这段经历,他这样评价道。


及至成为团队管理者,在具备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敏锐感知问题和风险的能力后,苗得胜依然将学习看作个人提升的不二之选,“对我来说,上升的空间仍然很大,因此,还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学习和实践,不断在现有基础上将各方面能力磨练得更好。”学习让苗得胜的学识愈加深厚,也让他能够知不足而后进。


管理项目,勤于沟通,协作共赢


随着明阳智能加快实施“蓝海”战略,苗得胜的项目管理方向也从陆上转到海上。积极迎接挑战的他,先后负责开发出明阳智能海上风电场一体化设计平台(山海平台)、海上风电场场级尾流控制技术等软件平台,加上此前开发完成的陆上风电场一体化平台,在他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明阳智能实现了陆上风电场及海上风电场一体化平台自主开发设计的双轨并行。


如果说对于软件研发工程师,更多的是看重专业能力,那么成为项目经理,则必须具备优秀的沟通协调能力。对项目经理来说,需要在明确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定好开发任务书,再将任务拆解到各个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关键。


“人跟人之间的沟通其实是很难的”,早在开发复杂地形风能资源评估软件时,苗得胜即领略过沟通之难,而这在山海平台的开发上进一步凸显。


研发山海平台期间,经常发生前端人员和后端人员工作内容反复调改的情况,不仅开发人员的工作量激增,而且由于前端人员处于修改链条的末端,其因此经常完不成KPI指标。久而久之,后端人员抱怨前端人员不配合,前端人员则认为自己做的很多无用功皆由后端人员导致,双方矛盾不断加深。


“执行层面有很多困难,协调不动。”苗得胜说,“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前端和后端分别由两个团队负责,每次考察进度时,如果前端没完成,其KPI考核就会受影响。但实际上变更需求才一天,前端不可能做好。”


意识到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项目进度,苗得胜迅速进入破题模式。凭借软件开发阶段积累的项目协作经验,以及算法学习带来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他很快梳理出清晰的解决思路。首先,他分别与产品经理、模块负责人、前后端开发人员交流,用心倾听他们,并汇总分析所有信息,揪出了问题的导火索?_产品经理随意变更需求。随后,他组织项目组成员讨论,制定出两个解决思路:一是对需求输入提出严格要求,同时明确需求变更的规则,定期进行需求的收集和整理,并为需求变更制定正式的流程手续;二是在需求变更时,对应调整工作量和考核周期。


“将人之间的矛盾退还到事情上,再退一步到机制上,最后把这个矛盾解开。”随着矛盾的化解,项目进展得到了保证,山海平台也在计划周期内落了地。


凭借优秀的沟通协调能力,苗得胜不仅在风电项目管理上游刃有余,也能够有序推进新型的,甚至是开创全国先河的风渔融合项目。


在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发过程中,用海审批手续成为项目推进的一只“拦路虎”。“海上风电场属于第二产业,用海性质是工业用海,而海洋牧场属于第一产业,用海性质是农业用海,两者的主管部门和审批流程都不同。因此,在风电场里建海洋牧场,我们不知道该走什么样的用海审批流程。”苗得胜回忆道,“这导致项目在用海手续办理方面碰到很大困难。”


公司对项目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要求,项目推进却在第一步就卡住了。为快速破解难题,苗得胜一边协调技术团队,寻找专家、机构,进行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相关评估论证工作;一边协调工程团队,调动公司资源,进行多轮次的项目联合评审。通过多方努力,该示范区最终以科研示范项目的方式顺利完成了用海审批。



培养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依托明阳智能“能动主力”梯队培养释放的管理理论,以及个人不断提升的团队管理认知水平,在学习和实践中,苗得胜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团队管理之路。


“我们提出的做全球一流海洋能源解决方案团队的愿景,使团队形成了价值观依附。此外,通过建立更亲密的工作伙伴关系及组织更多业余活动,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谈及团队建设,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价值和情感的纽带之外,区别于其他团队管理者的是,苗得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上。


为提升团队能力,他推动搭建了一套培训体系,对入职新员工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包括编程、理论、公式推导,以及汇报、沟通、项目推进能力。


“很多新入职员工,只是学一些操作层面的技能,采用现成的软件工具重复地开展工作。”对于这种现状,苗得胜不以为然,“我们应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有比较强的‘造血’能力,能够不断优化工作流程、软件工具及工作效率,将工作链条中能用机器替代的工作都替代掉,把人从繁重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而实现效率提升的法宝是,“将一些经验抽离出来,再将它写到优化算法里”。


得益于这样的管理理念,团队的工作效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在开发山地高边坡风险评估软件时,在输入和输出相关参数后,只需点击“计算”按钮,软件就能自行完成仿真计算、数据处理及报告输出,整个过程仅耗费设计人员2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而使用传统软件,设计人员则需要全程参与,耗时近一周。


这不是自动化应用的唯一范例。此前,在基础设计及更为复杂的机舱散热分析上,就分别实现了从半个工作日到十分钟,以及从一周到一天半的周期缩减。


流程优化不仅使团队自身受益,还吸引其他部门纷纷前来“取经”。“有些团队,知道我们在自动化方面做得好,找我们去给他们专门做过培训。”谈及来自其他部门的求教,苗得胜语气中不无自豪。


跟随明阳智能的战略发展步伐,苗得胜不仅打造出一支国际一流的海上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团队,能够完成从前端的环境条件到设备选型、方案设计,以及包括经济性核算整个流程的专业能力搭建,还培养出一支国内一流的海上新能源装备设计团队,可以开展海上综合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包括海洋牧场、多能融合平台等。


一朝乘风起,八载志不移。站在明阳智能能动无限的舞台上,从自身硬到团队硬,苗得胜用热爱、执着、智慧和勇气生动诠释了风电筑梦路上优秀实践者应有的样子。如果说谋变求新、不断壮大是我国风电产业的关键特征,那么开拓进取、不惧未知则是我国风电青年的主要特质。一代代像苗得胜这样的风能人,坚持学习,接力奔走,勇立潮头,筑起我国风电产业的坚固底座,也聚起了我国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版权声明:
作者:新能源采编
链接:https://www.zhaoxny.com/p/22e1d83ed59891.html
分类:风电
本网站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点击 “举报”


登录 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