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氢能发展方向!25个地区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

新能源采编氢能 2024-08-05 10:04:45 493阅读 举报

网站获悉,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确定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据网站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有25个地区正式出台国家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并在氢能领域提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此前发布的10个地区的政策均已经做了整理,详情点击:(均提及氢能!10个地区出台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


新发布的15个地区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如下:


山东省


国家碳达峰试点(青岛)实施方案


加快建设“东方氢岛”,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培育“风光+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


建设港区换电站等清洁能源供给设施,推进港作船舶、机械及车辆清洁能源替代,扩大氢能应用,构建以电力为主、多能互补的港区低碳化能源消费结构。


重点突破绿色低碳领域“卡脖子”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


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项目招引和落地,引导绿电—绿氢——绿碳产业链各环节快速发展。


安徽省


国家碳达峰试点(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


逐步构建高新区双碳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支持以氢能和核能为代表的未来能源产业逐步向产业商业化迈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重点开展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生物质高效转化、先进节能、低碳污水处理、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冷热联供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前沿性、原创性技术创新研究。


依托重大科技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打造一批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金融、碳汇、碳捕集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国家碳达峰试点(亳州)实施方案


推动源网荷储深度融合,优化煤、油、气、电、热、冷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谋划氢能示范试点,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突破,为全国多能互补创新融合积累先导经验。


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逐步开展氢能在区域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消纳等场景的示范应用,开展氢能相关的多能互补示范工程,探索“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探索推进“油气电氢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港示范建设。


谋划布局氢能产业。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加大氢能产业“双招双引”力度,依托涡阳化工园区,布局建设氢能产业园,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为核心,集聚一批以电解水制氢设备、储氢设备、加氢站设备、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整车、设备检测等为主要业务的产业链重点企业,着力打造涵盖氢能生产、储运、加注、应用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条。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融合绿氢生产、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全省特色氢能产业园区、氢能综合示范应用园区。通过多能互补和智慧微网等手段,探索布局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推动在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开展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十四五”时期,谋划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启动风光储氢研一体化示范项目。探索建立氢能产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氢能产业孵化机构、基金及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布局氢能技术及产品检测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技术转化应用。


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加氢站试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加大可再生能源、工业节能降碳、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等领域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应用。


山西省


国家碳达峰试点(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


推进LNG加气站、充(换)电站、加氢站等清洁能源设施建设,支持建设“油气电氢”联合加注站试点。提高公共服务领域锂电池车、氢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比例。


支持光伏、氢能、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军企业搭建绿色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设备共享等一系列技术服务。


国家碳达峰试点(太原)实施方案


打造氢能发展示范样板。推动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充分利用焦炉煤气富氢优势,谋划布局氢能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集“制—储—运—加—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园。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氢能在农业设施、重载货运、城市物流、园区通勤等领域应用示范。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和创新氢能应用商 业模式,突破甲醇重整制氢技术,因地制宜探索开展甲醇氢能分布式应用,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氢能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化石能源应用模式。


鼓励企业在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氢基熔融还原炼铁等革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鼓励企业打造全氢冶炼的零碳示范生产线,争取成为全国能效和碳排放标杆企业。


鼓励开展煤化工与新能源、氢能产业耦合发展和碳捕集利用产业化示范。


合理配置加氢站、加气站和充电桩等交通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公交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网络。开展绿色能源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推动充电、加油、加气、加氢一体化。


持续推进电力、氢能、天然气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有序发展应用。


推动氢燃料电池重卡运输示范应用,开展物流配送车等燃料电池商用车试点。


依托山西省氢能开发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高效储制氢技术与应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推进焦炉煤气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加用”全链条技术突破。


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


推动钢铁企业实施极致能效改造,探索打造全氢冶炼的零碳示范产线。推动化工企业实施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原料燃料替代、强化能量梯级利用,耦合新能源、氢能产业发展。


谋划布局氢能产业化示范项目,探索开展甲醇氢能分布式应用。


加速充电桩、 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度。


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规模化、协同化布局氢能产业,培育壮大甲醇燃料产业,共同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推动开展储能、氢能、CCUS等绿色低碳领域科研联合攻关和技术交流。


广东省


国家碳达峰试点(广州)实施方案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以氢能、新型储能、光伏为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增加本地绿色电力供应,加快黄埔、从化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推广氢能及燃料电池在交通、电力等领域应用,推进加氢站和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支持金融城起步区通过冰蓄冷储能发展区域集中供冷。


持续扩大氢能源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示范应用规模。


推进住宅小区、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站场等场所建设充换电设施。统筹推进汽车加氢站规划布局,鼓励利用现有加油站、加气站改建或扩建加氢设施。


聚焦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节能、氢能、新型电力系统、近零能耗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开拓氢能、绿色甲醇、绿色甲烷等绿色要素交易产品。探索碳现货远期交易和跨境碳交易业务。


国家碳达峰试点(深圳)实施方案


着力培育氢能经济。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集中力量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打造氢能产业核心技术策源地,实现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零部件和装备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健全制储输加用市场机制、标准体系和管理机制,推进氢能在交通运输、分布式发电、前沿新兴及交叉领域的应用。


前瞻布局发展深远海风电、高效光伏、氢能(氨、甲醇)、先进核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产业。


鼓励港作船、游船、公务船使用清洁能源,率先在公务船舶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船舶应用示范,推动绿色甲醇船用燃料加注产业发展。


规划布局综合能源补给设施,重点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区充换电、加气、加氢等综合服务能力。


辽宁省


国家碳达峰试点(沈阳)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探索沈北关停矿井剩余难采煤炭资源、劣质煤炭资源地下气化联产制氢规模化应用,推动煤炭由“燃料型”粗放能源向“原料型”清洁能源转变。推动富氢煤制燃气进入城市管网,落实居民和工商业天然气掺氢入户。


探索离网制氢技术,谋划建设离网储能制氢试点。


加快充换电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加氢站示范试点建设。


培育沈阳市氢能产业,壮大“制、储、输、用”一体化氢能产业链条。


聚焦新型绿色氢能、超低温电池、新型储能、四代核电关键材料、CCUS等技术方向。


国家碳达峰试点(大连)实施方案


在“风、光、核、储、氢”等多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在新能源汽车、氢能、化学储能、风能装备、光伏装备、核能装备、CCUS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


加快推广核能综合利用,探索核能供暖、核电余热海水淡化、核能制氢等综合利用,打造全国核能综合利用新标杆。推进红沿河核电站电解水制氢。


打造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围绕“制、储、运、加、用”,打造兼具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氢能产业链条。到2030年,发展成为我国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和氢燃料电池制造基地,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


建立多元化制氢产业体系。加速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石化产业副产制氢,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工业副产氢为辅的多元化制氢产业体系。构建低成本氢能供应体系,充分利用长兴岛、大孤山、松木岛等化工园区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化提纯技术,充分利用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构建低成本氢能供应体系。构建绿色可再生能源制氢体系,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本地消纳制氢,探索“滩涂风光发电—储能—海水淡化—电解水制氢—绿氢消纳—产业发展”大连模式。推进海上风电及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项目。(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大力发展氢能装备产业。推动制氢、储(运)氢、加氢等相关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产业。加快氢能生产及储运装备制造,突破新材料高压安全储运氢设备、储运氢设备压力检测和轻量化、高效液氢制备、高容量固态储运氢、氢能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加氢机、控制阀组、氢气压缩机、液(气)氢贮罐等氢能配套产业。积极发展氢燃料电池,重点发展低成本、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电堆及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双极板、膜电极、催化剂等关键部件制造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探索氢产业多领域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氢能交通先行先试,拓宽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路径。加强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在主城区和金普新区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及乘用车示范应用,在现有陆上轨道交通线路开展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示范应用。鼓励水上旅游运输企业探索氢能船舶在水上旅游线路和公务执勤领域示范应用。依托大窑湾港区开展氢能港口综合示范。依托庄河、瓦房店、太平湾海上风电场,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能电站应用示范。加强氢能工业示范,推动恒力石化探索开展清洁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等生产过程中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支持登沙河经济区探索开展以氢为还原剂的氢冶金示范。探索推进氢能小镇示范,在大王家岛试点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气储能系统、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通信基站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系统。(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文旅集团、大连交通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积极打造氢产业发展高地。全力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打造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发展壮大特色化产业集群。引育头部企业,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引领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打造特色氢能产业集群,以高新区、金普新区、旅顺口区、庄河市、太平湾为载体,推动氢能产业特色化集聚。支持大连自贸片区氢能产业园打造市级氢能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支持以“电氢耦合、氢电联动”为核心的太平湾“氢湾·风港”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集氢电联动、氢能制取、储运加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全市氢能产业布局,结合产业发展进程,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氢储运网络,适时开展长期氢气管网建设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氢储运基础设施和氢气管网建设,在长兴岛、松木岛和大孤山等石化园区开展管道输氢基础设施示范,逐步构建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积极推进加氢站建设,推动各地区编制加氢站规划,逐步发展形成全市加氢站/氢气充装站网络。结合产业园区和示范工程的布局推进建设专用加氢站和加油站改扩建成具有加氢功能的能源合建站。(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培育氢基燃料产业,谋划甲醇绿色产业新生态,开展甲醇生产—运输—储运—利用全产业链工业示范,建设大型甲醇储备利用基地。


交通领域,大力研发传统载运工具降碳、整车及部件轻量化、新能源燃料替代、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


有序推进充电桩、加气站、加氢站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氢能等新能源公交车。


陕西省


国家碳达峰试点(西咸新区)实施方案


大力推动氢能产业链建设,开展加氢站建设和氢燃料电池在分布式发电、交通运输等特定场景的应用示范。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6座,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500辆以上;到2030年,累计建成加氢站20座,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2000辆。


支持太阳能光伏、氢能等“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构建从技术需求、研发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链式创新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建设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等载体,推动形成覆盖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全产业链发展形态。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聚集上下游企业80家。


在光伏、氢能、先进制造、地热能、海绵城市等领域,推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黑龙江


国家碳达峰试点(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方案


逐步推进货运车辆新能源化进程,扩大电力、液化天然气动力、氢燃料动力货运车辆在货运车辆保有量中的比例,推动道路运输装备清洁化、轻量化和低碳化发展。


河南省


国家碳达峰试点(信阳)实施方案


(2024—2030年)


探索光伏发电与5G、制氢、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新领域高效融合。


科学有序发展氢能。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物流园区、城市建设、垃圾转运、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厂区等示范应用。支持在港口机械、船舶等领域推广氢燃料电池船舶运营、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运营、家庭分布式氢燃料电池能源站等示范应用。构建氢能储运网络,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鼓励建设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在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电)站中增设加氢装置。探索清洁低碳氢能在装备制造业、钢铁等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支持明阳集团布局“风光储氢”全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开展绿氢示范应用,推动固始县电氢醇示范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支持平桥区炼钢企业利用剩余产能制氢,探索开展氢能建设工程。开发工业副产氢纯化装置,优化氢气提纯技术,提高副产氢回收利用率。支持清洁能源落点区域有效整合富余风电、光伏发电、低谷电力,开展电解水制氢。


重点突破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储能、新能源配置智能化等关键技术,促进风能、太阳能等与常规能源体系融合,加快提升新能源综合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大力实施“绿色车轮”计划,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规模。


依托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与低碳化、轻量化、智能化造车的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持续完善全域充换电网络,谋划全域充换电体系,发展应用智能路网、加氢体系等基础设施。


开展绿色交通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纯电动及氢燃料电池车船适用性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三电技术”的薄弱环节,攻关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推动在中长(短)途运输、城市配送等多种交通运输场景中的示范应用。在新能源及氢燃料电池车船、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领域取得具有引导性、支柱性的重大创新产品和示范项目。


在氢能发展方面,提高双层板涂层、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支持企业加快研发清洁、高效、经济的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技术,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氢能产业集群。


湖北省


国家碳达峰试点(襄阳)实施方案


引进氢燃料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


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研究,逐步提高氢能、绿电在重点排放行业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支持武钢重材公司开展富氢碳循环高炉、高效电炉及立晋钢铁公司应用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等非高炉炼铁技术低碳冶金项目试点示范,发挥非高炉炼铁与电炉短流程炼钢的协同减碳效应。


推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在化工、建材行业开展绿电制氢、氨、甲醇和CCUS等低碳示范应用工程,大力推进高新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


国家碳达峰试点(十堰)实施方案


支持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氢能产业园,发展氢能、氢燃料电池产业,推进氢燃料商用车示范。


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持续推进钢铁、建材、水泥等重点行业减煤限煤,鼓励应用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引导和支持传统整车企业大力发展基于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的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


鼓励引导钢铁、水泥等行业应用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围绕汽车产业绿色发展需求,加大整车控制系统、新能源关键控制系统、车用传感器、雷达波、智能芯片以及石墨烯、高容量储氢功能材料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及新型材料技术研发力度。围绕储能、可再生能源等方向,积极开展电化学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研究。


聚焦汽车产业绿色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网互动、有序充电、大功率快充、光储充一体化、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推广应用。


内蒙古


国家碳达峰试点(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


培育绿氢绿氨绿醇、风光氢储装备制造等基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新增长极,打造“用新能源制造新能源”集中承载区。


打造蒙东地区绿氢、绿氨生产基地,建设风光储制氢氨一体化项目,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电—绿氢—绿氨—下游产品产业链。


加快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新能源制氢、加氢、储氢装备制造企业和燃料电池研发生产企业,到2030年氢能产业初具规模,构建“制储运用研一体化”的氢能产业链。


加快天然气管道基础网络建设,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加速散煤替代,探索输气管道掺氢输送等高效输氢方式。


完善集中充、换电站和加氢站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持续推进氢燃料货运车辆的示范试点及推广应用。鼓励园区内企业物流车、叉车开展氢燃料电池和电力替换。


开展风光氢一体化高效制氢技术攻关,对氢气制取、储运、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燃料电池整车关键技术等集中攻坚。


计划实施绿氢生产供应与消纳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227.90亿元。重点实施风光制氢、绿氢冶金、绿氢交通、绿氢化工—绿氨、绿氢化工—绿醇等绿氢生产、供应与利用工程,打造区域氢能生产及应用“样板间”,率先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氢能产业高地。具体实施以下子工程:


1.绿氢工程。重点实施以中水为水源的绿电制氢工程,建设高新区总计40万吨/年的电解水制氢装置,进行绿氢的制备、提纯,搭建园区“氢岛”,配套建设储氢罐,采用管网输配方式,推动园区冶金、交通、工业(甲醇、液氨)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下游密切关联合成氨、氢燃料电池、加氢站、精细化工氢化反应相关产业链项目,开展绿色制合成氨、氢燃料电池重卡制造等示范项目,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电—绿氢—绿氨—下游产品产业链,推进零碳能源的转化和利用。


2.绿氢—冶金工程。园区实施氢冶金试点应用,以远联钢铁为试点应用场景,采用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进行氢冶金,2030年前按照20万吨规模进行氢冶金示范,建立中试示范项目,对大规模氢冶金的可行性进行试点,力争每年节约CO2 13.6万吨,同时SO2、NOx、烟粉尘排放分别减少30%、70%和80%以上。


3.绿氢交通工程。建设高新区绿氢交通工程,以矿区“短途倒运”和城际物流为应用场景,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氢能运力运营平台,实施燃料电池重卡运输示范,探索氢能物流商业模式,计划到2025年,建设加氢站2座,推广燃料电池重卡50台以上;到2030年建设加氢站10座,推广重卡300台以上,力争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万吨左右。


4.绿氢制绿氨工程。重点实施152万吨/年零碳氢氨项目,利用绿电制氢为原料制备的液氨产品,应用于园区内的伊品生物等用氨企业,通过碳足迹的角度替代煤制氨,力争每年减少CO2排放600万吨。


5.绿氢制绿醇工程。重点实施高新区万吨液态阳光甲醇示范工程,通过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电解制取绿氢与碳捕集二氧化碳生产绿甲醇,先行万吨示范,推动绿醇在交通领域的场景应用,力争每年减少CO2排放3.5万吨。







( 来源: 网站整理 )



版权声明:
作者:新能源采编
链接:https://www.zhaoxny.com/p/54f0229606766.html
分类:氢能
本网站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点击 “举报”


登录 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