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合资品牌 “压力山大”是有原因的!

新能源采编新能源汽车 2024-01-22 17:15:31 416阅读 举报

风云变幻,大浪淘沙。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56%,增长6.1个百分点。曾经“趾高气昂”的合资品牌,似乎都“压力山大”,正在经历“寒冬”。那么,为何合资品牌下行周期难以逆转呢?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合资汽车在品牌“光环”的笼罩下,受欢迎程度很高。正如黑龙江的大众车主所言,“这个车比较高级”,然后成为了一个人尽皆知的汽车梗。

相比之下,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长期都在40%左右。特别是在上一波车市寒流中,40%的红线都没有守住。在这一过程中,力帆、海马、观致、华泰、君马等相继破产或退市。

如今,这一进程在合资品牌中再次上演。不仅长安铃木、长安标致雪铁龙、东风雷诺、广汽讴歌、广汽菲克相继退出中国市场,而且就连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本田、日产等一线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也受到挤压。

中汽协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德系品牌的市占率为17.8%,日系品牌的市占率为14.4%,美系品牌的市占率为8.8%,韩系品牌的市占率为1.6%。可见,德系、日系汽车仍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美系勉力维持,韩系、法系相对式微。

业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从中国品牌的“寒冬”到合资品牌的“寒冬”,主要归功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崛起。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但主销车型基本上都为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

智电车讯认为,合资品牌如今面临的“寒冬”,主要是不愿意放弃既有的燃油优势市场以及全球汽车品牌的定位,转向与中国品牌同一起跑线的新能源赛道,加上合资各方的掣肘,决策链长而复杂导致动作迟缓,错过了转型发展的机遇期。

存在多年的合资品牌固然值得信赖,但背离了时代和用户,难免遭到抛弃,被挤出中国市场或者经营举步维艰也在情理之中。面对产能闲置的困境,不少合资品牌开始发力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中国汽车的出口量。

如果合资品牌下定决心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几年还是可以赶上来的。不过,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的竞争。赶上了电动化,合资品牌未必能赶得上智能化。

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这才是合资品牌的“命门”。在这场智能技术战中,合资品牌的劣势更加明显。“反向合资”,与中国汽车企业或者科技公司合作,不失为合资品牌的一大选择,就像大众7亿美元入股小鹏。

编后语

中国车市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合资品牌与中国品牌的“大战”将会更加激烈。究竟谁能生存下去,在几年之内就会见分晓。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合资品牌的“寒冬”,或许才刚刚开始!洗牌之后,倒下的可能不仅仅是长安铃木、长安标致雪铁龙、东风雷诺、广汽讴歌、广汽菲克……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若风

版权声明:
作者:新能源采编
链接:https://www.zhaoxny.com/p/596426f47cbf3.html
分类:新能源汽车
本网站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点击 “举报”


登录 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