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储能企业要呵护行业发展,技术迭代升级要建立在产品成熟、稳定的条件下。
储能全产业链充满机会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当前储能行业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姜新宇:“双碳”目标持续推进,新能源高比例渗透是长期趋势,带来的电能供、用平衡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产生系统安全与稳定、用能保障等问题与用户用能质量日益提升的要求相背离,储能需求随新能源发展而同步发展。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会存在电量总体平衡和时点平衡问题,未来可能不缺电力装机,但却缺少可靠性装机。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日内波动,增大了系统调峰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快充、超级快速充电桩的应用给电网带来负荷端的强不确定性。新能源的发电特性叠加这种不确定且进一步拉大的负荷峰谷差,将导致日内、日间电量搬移任务加重。上述这些均是储能行业持续火热的因素。
中国能源报:储能未来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姜新宇:从新能源装机规模看储能的市场容量,预计到2025年,光伏总装机规模达到约6.5亿千瓦、风电约5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年社会用电量18%左右,在此情况下,按照现行配置要求,储能装机将达到1.1亿多千瓦。预计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年社会用电量约27%,储能装机将达到3亿千瓦。预计到2050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年社会用电量一半以上,届时储能装机有望达到8-10亿千瓦。
目前,从电芯制造到系统集成,再到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管理,整个储能行业充满创新动力与机会。眼下,电化学储能大部分按2小时配置,未来调度会面临频繁切换储能的挑战。
不同区域需合理规划布局储能
中国能源报:当前,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利用率偏低。在您看来,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储能吗?
姜新宇:去年新能源配套储能的利用率很低,但不用过多焦虑,这既有管理问题,也有建设问题,还有当前电网系统是否迫切需要的问题。毋庸置疑,未来我们需要布局一定规模的储能。现阶段,不同区域因新能源装机比例、电源结构、电源外送比例的不同而对储能需求存在差异。不少地方政策要求新能源投资企业按照10%、20%甚至25%配储,这样的建设比例在当前是否有必要值得商榷。不同区域应依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储能,储能建设规划可细化到地级市。
个人建议,新能源项目可分阶段建设储能,比如现在建5%,后面再追加5%,这样有利于新能源企业减少初始投资。未来总体趋势是新型储能价格持续走低,即使最终配备同样比例储能,总体投资也会减少。另外,随着储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也有利于提升安全性。储能发展需要理性规划与布局,例如,在抽蓄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采取抽蓄、新型储能搭配方式,实现不同层次的电网安全与供应保障,发挥不同类型储能的优势,降低总体造价。
中国能源报:大力布局抽蓄是否影响新型储能发展?
姜新宇:抽蓄的规划和布局对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应用场景的影响不可忽略,将影响未来新型储能的发展空间和具体应用场景。新型储能在不同区域将呈现不同的角色定位,特高压输送受端电网,未来可能会出现以抽蓄调节为主、新型储能为辅的模式,源侧促消纳、用户侧保供等灵活场景应用将是新型储能的主战场。
我国抽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华东、华南、华中区域,新型储能更适合与变电站灵活搭配使用,或者与火电机组联合进行深度调峰;而在西北区域,新型储能配合大基地是更适合的一种业态。
技术创新要看可靠性和实战效果
中国能源报:储能市场火爆带来技术百花齐放,您怎么看目前层出不穷的储能技术?
姜新宇:近5年来,储能行业在技术研究上做到了全产业链创新,创新围绕几个方面:一是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二是储能系统的经济性;三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技术发展看,储能设备单价从2018年的2.1元/千瓦时左右降到现在的1.15元/千瓦时,综合效率从80%左右提升到90%。
储能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但行业也面临技术创新的困境。储能行业考验的是长时间服务支撑能力,储能行业技术创新拼的是可靠性和实战效果,每一次技术创新都要慎重与理性。比如,2021年下半年,大部分厂家还在推280AH电芯样品,但是到今年,这款电芯已经快过时了。如果再过两三年,现在投运的这些储能设备是否还能找到同规格的电芯?如果找不到,这些储能装置怎么办?我呼吁储能企业要呵护行业发展,技术迭代升级要建立在产品成熟、稳定的条件下。
放眼行业,不排除有些企业片面追求创新。储能企业需要关注技术创新的实战效果,储能是一个跨界的多专业、多技术复合体,各类技术创新需要通过案例复盘,适当“回头看”,而不是把眼光仅仅聚焦在降成本上,必须保证技术创新的安全性,没有安全性就没有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