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2023年7月7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绿色发展企业家高峰对话”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蔡朝林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边广琦出席会议。来自国内外的15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论坛上,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发布了《贵州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报告》专题研究报告。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魏雄军简要介绍了报告内容。
该报告立足贵州打造能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煤炭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一核两区”建设现状和背景,分析了贵州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的机遇、成效和努力方向。认为贵州发展电化学储能产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并行发展,电化学储能正为贵州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报告提出,2023年,贵州预计完成100万千瓦储能电站项目,力争完成150万千瓦,以发电央企为主体的储能电站建设项目探索启动,共享储能有望应用推广。
报告还对推进贵州电化学储能高质量发展提出5条措施:一是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强电化学储能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二是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布局;三是着力培育储能产业体系,以储能电池和系统集成为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四是深入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从贵州实际出发开发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五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守住储能安全底线。
报告原文见下:
贵州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报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高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储能产业的中坚力量。贵州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坚定把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推动煤炭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一核两区”建设,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并行发展,一批储能电站启动建设,电化学储能正为我省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贵州发展电化学储能面临的机遇
当前,储能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据统计,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首次突破20GW、达到20.4GW(其中磷酸铁锂占比80%以上),是2021年同期的2倍,中国、欧洲和美国三者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6%。一是储能万亿级市场正在开启、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展望2025年,随着综合成本的持续下降和地面电站消纳提速,预计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50GW、复合年均增长率达50%;预计到2030年,新型储能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包括储能电池材料、电芯、光伏板、支架、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设备等全产业链规模将在万亿元以上,整个储能市场正从商业化初期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二是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六大产业基地”、政策驱动力量日趋显现。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提出打造“六大产业基地”。经过努力,2022年贵州新能源装机已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达532.86亿元,为发展储能产业提供了现实需求、奠定了产业基础。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推动重点工业园区、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建设,都对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电化学储能在储能占比中快速提升、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绝对主导地位。截止2022年底,全球已投运的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45.7GW、年增长率80%,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比重达94.4%(其中磷酸铁锂占比超90%)。贵州是磷矿资源大省,磷资源储量为46.4亿吨、位居全国第3位;湿法净化磷酸产能达到100万吨/年(省内40万吨/年),规模位居全球第1位;磷化工产业已成为贵州重要支柱产业,带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总产值增长115.6%,预计2025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达到140万吨/年、产业链整体供给能力位居全国前三。可以预见,在电化学储能赛道上,贵州将以其独特优势占据重要地位。
二、贵州电化学储能产业现状分析
第一,以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为依托的光伏产业稳步发展,光伏产业在毕节威宁已形成集聚。贵州光照资源主要集中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西部地区。截止今年5月,全省光伏装机为1499万千瓦,1-5月发电量52亿千瓦时,其中毕节、六盘水、黔西南总量为926万千瓦、占全省61%,1-5月发电量35.9亿千瓦时、占全省69%。威宁作为全省风光资源最优区域,其光伏、风电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可达1100小时、2100小时,正加快推进“光伏+储能”产业链形成集群集聚。在威宁新能源产业园,长通集团基于平台招商的思维,引进并参股多家企业,其中一道长通新能源光伏板项目首条生产线仅35天就完成调试、实现我省光伏板生产线零的突破,科华公司一期逆变器1GW/年和储能1000MWh/年正在建设,江苏国强(国内光伏支架企业排名第一)已完成生产线设备安装,华夏吉鼎、云南龙源、东方电气等风光设备配套生产企业已先后入驻园区。此外,毕节还有明钧玻璃规划建设太阳能光伏新材、配套光伏组件等生产线。以光伏组件、光伏发电、储能设备等为链条的新兴产业集群,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促进绿色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第二,以“一核两区”为支撑的储能电池产业加快突破,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正在形成。2022年初,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一核两区”的战略安排,聚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双赛道”,强化产业布局、政策支持、要素保障、项目招引、配套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一季度,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3.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7%,预计2023全年产值达到千亿元。目前,贵州围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全产业链发展,已布局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包括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里)、隔膜、电池辅料(铜箔、铝箔)等产品和一批在建、拟建项目,特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磷化集团等龙头引领,全省已有超过20家有上市公司背景的企业在黔来黔投资,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以发电央企为主体的储能电站建设项目探索启动,共享储能有望应用推广。贵州目前在建储能项目有4个、装机40万千瓦,分别是中核紫云储能项目、中核猫营共享储能电站项目、中国电建兴义市威舍新能源集中式储能项目、中核平塘共享储能项目,各项目装机均为10万千瓦;其中安顺紫云的电化学储能项目(200MW/400MWh)是省内第一个集中式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营方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共配备建设60套3.348MW储能单元,拟采取共享租赁的模式为周边光伏电站提供配储服务,该项目今年3月开工修建,预计7月底前建成并网。2023年,贵州预计完成100万千瓦储能电站项目,力争完成150万千瓦。
第四,以磷酸铁锂为代表的储能技术路线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正产业化推进。储能电池高度关注安全性,预计磷酸铁锂在短中期仍是主流路线,而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可能在未来几年与磷酸铁锂电池形成互补格局。近几年来,贵州充分发挥磷资源和磷化工优势,培育和引进了安达科技、东森新能源、磷化集团、中伟股份、贵州裕能、宁德时代等一批省内外企业,包括磷化集团在福泉的20万吨磷酸铁和10万吨磷酸铁锂、中伟股份在开阳的20万吨磷酸铁锂一体化、宁德时代在贵安的一期30GWh动力及储能电池等项目。在钠离子电池领域,振华新材料等企业提早谋划、集中攻关,据了解,振华新材料已规划10万吨正极材料项目,兼容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以及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实现数十吨级量产销售,且与下游头部客户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市场应用推广顺利,后续将根据市场情况择机启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铜仁学院与深圳为方科技合作建设的锰系钠离子正极材料中试生产线已于2022年11月投产、量产生产线已纳入规划。此外,遵义贵州志喜科技有限公司、黔东南贵州聚能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全钒液流电池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项目攻关。
第五,以风光储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为推动,发展模式不断探索突破。毕节威宁在2021年入选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不断延伸强化光伏资源发展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农光互补”等模式,力争在2023年12月底前建成全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12万千瓦以上,争取成为全国屋顶光伏开发示范县。此外,毕节威宁、纳雍、织金、大方等地规划建设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威宁正在申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针对贵州农村地区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实际,有专家研究,可选取用电负荷较大、光伏资源较好的农村区域作为试点,通过“自建光伏发电(配套储能设施)-电力就地上网-用电集体共享”方式进行储能发展模式探索,研究发电端、电网端、用户端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既助力乡村振兴、又助力电力改革,以思路创新引领工作创新。
三、推进贵州电化学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体分析,贵州电化学储能产业正处于储能电池产业加快发展、储能电站建设陆续启动、应用场景探索培育的阶段。这几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存在着起步晚、体量小、发展不平衡、应用场景有待开拓等情况。为推动贵州电化学储能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强电化学储能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据分析,2023年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增长相对放缓,电化学储能开始加速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前景广阔。建议开展新型储能专项规划研究,把电化学储能摆在重要位置,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规模、布局等;立足贵州能源发展和电力运行实际,研究完善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优化分时峰谷电价机制,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增强企业参与储能市场的积极性,促进储能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建立项目激励机制,对配套建设或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在有关政策方面给予适度倾斜。省有关部门要加快出台储能有关政策文件,制定实施细则。
2.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布局。储能电站项目建设一头连着风光等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一头连着储能电池等产品市场开拓。加快储能项目建设,有助于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建议聚力打造毕水兴“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产业示范区,集中精力落地、培育和引进共享集中式储能项目,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支持企业开展电源侧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电网关键节点,合理布局建设储能电站,发挥其调峰、调频、调压、事故备用、爬坡、黑启动等功能,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
3.着力培育储能产业体系,以储能电池和系统集成为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储能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供应商,中游主要为电池、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以及储能变流器供应商,下游主要为储能系统集成商、安装商以及终端用户等。建议贵州围绕新型储能产业链“链主”企业,进一步加强上下游企业招引,鼓励强强联合和产业协作,大力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围绕储能电池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在电池管理技术、电池组集成、冷却消防集成等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优质企业来黔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储能产业,逐步培育壮大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储能设备产业集群,增强储能产业区域竞争力和行业创新力。
4.深入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从贵州实际出发开发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电化学储能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电力系统中的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用户侧既有5G基站建设带动的通信储能应用,也有工商业储能、户外储能等。当前,建议贵州按一定比例建设“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采取企业自建、共建或租赁方式,加快应用推广;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展乡村“光储用”一体化试点;鼓励企业在加油站光储充一体化改造、大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园区配储等方面开展商业模式探索和推广;结合贵州山地特点,针对露营等户外市场需求,探索采取储能电池租赁服务模式,为游客提供方便。
5.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守住储能安全底线。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电化学储能电站将电能储存起来再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和生态风险,储能电池过充过放、短路、受挤压,电池内部正负极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都有可能导致电池热失控。建议对储能电池等项目引进要严格把关,企业要强化安全生产,及时排查和防范各类风险隐患;完善储能设备制造、建设和回收利用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督促储能电站项目单位落实企业安全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各类安全标准,加强安全管控,切实保障安全;建立储能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组建和系统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有效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储能产业前景广阔、充满期待。我们相信,贵州凭借磷锰铝等资源禀赋、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配套基础、能源产业区位比较优势,电化学储能产业一定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贵州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