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集中供冷,是“空中楼阁”吗?

新能源采编燃气供暖 2023-06-22 23:35:16 490阅读 举报

相对南方城镇而言,北方地区冬季较为寒冷,建筑能耗较大,传统的分散式供暖存在诸多缺陷,既不利于温度的有效控制,也易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集中供热系统有助于节能减排,在北方地区的应用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现实需要。


有人提出,“北方地区到了冬天都实行集中供热,由此推演,南方地区难道不可以集中供冷吗?如果有人做的话,其市场容量比北方集中供热还要大。每家每户装上计量表,并定好等级收费,总之与北方集中供热一模一样的运行模式,且完全可以利用谷电来运行。”


相比北方已经试行了数十年的集中供暖,集中供冷对大部分人而言还很陌生。那么,南方地区集中供冷,是“空中楼阁”吗?


1、我国集中供冷现状


集中供冷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直到1961年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才开始尝试集中供冷。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影响,系统的热力系数很低,且经济性也不高,甚至无法和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因此发展并不顺利。


之后,日本、法国、挪威、丹麦、瑞典等国家都有所尝试。一些北欧国家尤其擅长利用海水、湖水、地下水等自然冷量制冷。


1.jpg


在集中供冷领域,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2000年,我国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扩大夏季制冷负荷,提高全年运行效率。自此,中国城市步入了建设区域供冷系统的探索。


2004年,广州大学城“开城”启用区域集中供冷,首批入驻的师生率先享用集中供冷带来的清凉;这是我国最早实行集中供冷,也是全球集中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2.jpg


2014年,太原供冷项目由于道路改造与热源电厂的拆除不得不面临暂停。在运行的十多年时间里,太原实际供冷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使用集中供冷的单位也仅有3家。项目负责人称,由于社会公众认识不到位,造成集中供冷项目难推广,过低的使用率让制冷设备“名存实亡”,使得该项目运行15年也仅能够维持成本。


2022年7月,深圳前海5号冷站“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宣布正式启用。前海5号冷站是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中心站,也是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片区的首个冷站,目前已为前海嘉里中心、前海中集国际中心等10余家建筑综合体集中供冷。


2、分布式能源站集中供冷:工商业领域的探索


将集中供冷对标北方地区的集中供暖有失偏颇,事实上,目前我国建设的所有的集中供冷项目都只是区域性的集中供冷,而不是类似北方城镇集中供暖那样针对一个城市的集中供应。因此,从定义上,将之称为区域集中供冷更为准确一些。


其中,分布式能源站集中供冷作为综合能源服务项目的一项关键业务在工商业等领域已有较多应用。


以下为几个典型案例:


▋广州金融城起步区综合能源项目


3.jpg

▲广州金融城起步区效果图


其核心建设内容就是冷站。该项目规划建设交通枢纽冷站、东部冷站、西部能源站共3个冷站,多能系统(储能、光伏、充电桩等多种能源形式)、管控系统(智慧能源控制系统),总供冷规模70811冷吨。按照规划,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计划建成东部冷站5300平方米的供冷系统和交通枢纽冷站。


▋黎安国际教育园区综合智慧能源项目1号能源站


4.jpg


国家电投集团海南分公司黎安国际教育园区综合智慧能源项目1号能源站,该项目的目的也是对园区相应区域进行集中供冷,项目用地面积约13684㎡,采用冰蓄冷供冷系统,特许经营范围内需供冷的建筑面积合计约146万㎡,总设计冷负荷为24300RT(85MW)。


▋厦门翔安新机场综合能源服务项目


5.jpg


厦门翔安新机场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是首个国家电网公司投资的交通领域制冷能源站项目,未来或将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水蓄冷系统综合能源站项目。项目设计冷负荷合计为72.6兆瓦,总供冷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对比常规分散式供冷方式,区域供冷技术能源利用率更高、用能成本更低,将为翔安新机场减少区域配电容量20%以上,减少设备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节约投资4000余万元,年节约电费32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20%以上。


相关的项目还有如成都独角兽岛区域供冷供热智慧能源站、郑州龙湖金融岛中心区域冷热能源站、大唐海口江东新区智慧综合能源服务项目、珠海横琴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以及前文提到的深圳前海5号冷站等等,还有更多的项目在规划和推进中。


经过数年的尝试,国内外对集中供冷适合的场合也提出了一些指标要求:一是建筑密度高,如城市CBD中心;二是对空调供冷需求密度大,常年需要稳定供冷;三是建筑群中拥有不同功能的建筑,比如商场、酒店、办公、公寓等,用能时间不同,可以将负荷拉平,这样管道任何时间段都是饱满运行;四是周边有自然资源可以利用最好,比如带辅助冷热源的海洋水等。


显而易见,集中供冷在工商业市场更具有推广价值。


3、民宅集中供冷注定是“未来议题”吗?


在民宅推行集中供冷,也许注定是一个“未来议题”。


北方供热是由历史渊源和煤炭资源路径决定的。有业内人士表示“南方不供冷不一定会热死人,但北方不供热真的会冻死人,每家单独烧煤供热会产生严重污染,因此北方集中供热成了历史的自然选择”。而南方分户供冷都是利用电能,没有严重的空气污染,节能的刚需度对用户来说驱动力不足,也就意味着南方民宅没有集中供冷的市场迫切需要。


除此之外,缺乏基础设施、成本高昂、能源浪费、市场化运作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并不是南方所有的地区都适合推行集中供冷,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能源需求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目前也有一些高端的新建住宅试点推广集中供冷,但在更大规模的存量住宅领域,尚未见推行集中供冷。


6.jpg


有行业人士指出,虽然早有高档小区打着中央恒温恒湿新风空调系统的卖点吸引了一部分买主,但当房地产重点还在学区、地段、成本价格,不在品质功能和科技含量,老百姓还在纠结买不买的起房子的时候,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集中供冷的时机就还没有到来。


从民用住宅的角度看,集中供冷无法做到集中供暖那样的大规模全城覆盖,首先,住宅项目的集中供冷也需要提前规划,如果后期改建,存在较大困难,即便改建实施,其实际的使用成本也大概率比采用空调要高;另外,住宅的冷气使用相对分散,并且住宅会有一定的空置率,影响集中供冷的规模效应。再者,目前冷站的辐射范围在5公里之内,不像集中供暖,管道可以铺得很长。由于使用规模无法扩大,随着供应成本的提高,企业受困于有限的用户和过低的使用率,往往造成运营上的困难。


因此,对于住宅场景,集中供冷短期内并不会到来。


未来一些新建的CBD、大学城、商业中心或可考虑采用集中供冷模式,这样不涉及前期的改造,后期使用成本的分担也更具确定性,但住宅领域用冷不稳定、个性化较多,是否也能大面积使用集中供冷,也许还要继续留待“未来”探索。

版权声明:
作者:新能源采编
链接:https://www.zhaoxny.com/p/8ed2acf42b5f2.html
分类:燃气供暖
本网站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点击 “举报”


登录 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