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近日,黑芝麻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鉴于储能锂电池行业当下的外部发展形势和经营环境,基于投资风险管控审慎原则,暂缓相关项目投资建设,目前正集中资源聚焦大健康食品产业经营。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储能市场处于深度洗牌阶段,优胜劣汰形势下,市场将走向更为纵深的全方位竞争阶段。期间,具备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多家企业缩减投资
近年来,储能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速,吸引诸多企业涌入。但随着市场玩家日趋饱和及竞争加剧,储能市场逐步进入末位淘汰阶段,不少企业生存压力持续加大。
除黑芝麻外,今年亦有多家企业宣布终止或延期储能项目。10月9日,宁波能源发布公告称,因市场变化等原因,业主方产能布局调整,公司全资子公司宁波朗辰新能源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的定远县双创产业园25MW/100MWh储能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收益,该子公司拟对项目及项目公司进行变更。
6月,国际实业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原拟投建4G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PACK集成生产线项目,但为确保投资安全,经调研发现,同期国内多家企业挤入锂电池赛道,预判未来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加上国际市场订单存在不确定性,经综合分析,控股子公司拟终止该项目投资事宜。
在缩减投资的企业中,不乏新入局者及跨界者身影。有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工商业储能还是大型储能,都需大量技术积累以及资本力量,因此部分新入局者可能因自身技术沉淀和产业链资源相对薄弱而面临淘汰。企业想在储能市场竞争中寻求立足之地,需明确市场定位和战略方向,强化前瞻性技术路线的规划和布局,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并不断优化供应链体系。
“强者恒强”趋势凸显
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利润空间压缩,是导致多家企业“知难而退”的重要原因。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24年1-6月)》显示,储能领域价格战最先开始于结构性过剩的电芯领域,随即引爆直流侧系统价格持续走低,继而交流侧系统价格战不断下探。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2023年初的0.9元/h—1.0元/h下降至今年年中的0.3元/h—0.4元/h,价格跌至1/3。相比年初,储能系统平均价格降至约0.5元/Wh—0.6元/Wh。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品牌影响力、资金、产品品质、规模等要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储能系统及电芯价格已逼近甚至跌破部分企业成本线,部分跨界者以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难以承受成本压力,被迫选择及早退场止损。
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今年我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系统集成较电池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含大储系统、工商储系统、户储系统等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排名前十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将瓜分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龙头企业凭借强大实力和市场地位,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继续引领市场发展,而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并购或破产的风险,这是个优胜略汰的过程。”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储能企业整体面临价格战、生存难等挑战。“相比继续盲目扩张项目,保守策略无疑是储能企业的最佳选择。同时,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稳健经营,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出海”寻求新机遇
在受访人士看来,面对内外部压力与价格战,储能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式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另外,如今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通过“出海”等方式寻求新发展机遇。
整体看,低价背景下,海外市场对储能企业有着广阔的增长机会。事实上,不少提早布局海外的储能企业已尝到甜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宁德时代年海外收入达1309.92亿元,同比增长70.29%。此外,国轩高科等多家储能领域企业海外业务也呈现高增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在为企业提供新增量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挑战。例如,海外市场对储能产品性能要求较为严格,产品认证标准、售后难度等与国内市场存在差异。另外,近年来欧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新政,如《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通胀削减法案》等,对我国储能产业“出海”也形成一定影响。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未来有些国家可能会提高本国供应链比例要求,企业需通过海外建厂和本土化经营策略进一步降低风险。“另外,当前中国储能企业以产品出口为主,欧洲新电池法案要求企业向欧盟提交一些包含生产数据的报告,这考验企业如何在符合该要求的同时,保护好自身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