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23年,中保研和中汽研对多款汽车进行了碰撞测试评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款车型表现较好,不过也有少部分车型表现“翻车”。相比而言,自主品牌车型总体成绩要优于合资车型,多款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占据成绩排行榜的前列。 如今,碰撞测试“翻车”的车型确实越来越少,各大车企的新车纷纷高度重视车辆的主动和被动安全功能的研发,汽车安全性已经成为行业新的竞争高地。只是,随着智能驾驶的深入发展,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汽车,真的更安全了吗? 起亚狮铂拓界“翻车”,创维EV6历史最低分 2023年,中保研C-IASI指数共公布17款车型的碰撞测试成绩,绝大部分车型在车内成员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和车外行人安全指数上均获得G(优秀的成绩),而起亚狮铂拓界成为为数不多的“翻车”车型。
▲2023年中保研公布碰撞测试成绩一览(来源:中保研C-IASI) 中保研公布的测试成绩显示,起亚狮铂拓界的车内成员安全指数和车外行人安全成绩均为A(良好),是所有接受测试的车型中唯一“掉队”的车型。起亚狮铂拓界的车内成员安全指数扣分项为侧面碰撞,仅获得M(一般)的成绩,其中对驾驶员躯干的保护效果成绩为M(一般),对驾驶员骨盆和腿部保护效果为A(良好)。
▲起亚狮铂拓界的碰撞测试成绩和测试现场情况(来源:中保研C-IASI) 在驾驶员侧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项目中,只有长安欧尚Z6未获G(优秀),其成绩为A(良好),主要原因为“约束系统与假人运动”方面仅获得M(一般)的成绩。
▲2023年中汽研公布碰撞测试成绩一览(来源:中汽研C-NCAP) 中汽研方面,C-NCAP评价指数在2023年供公布20款车型的碰撞测试成绩。其中,19款车型获得五星的评级,综合得分率最高的是理想L9和智己L7,而创维EV6只获得一星的评级。成绩排名前十名的车型中,自主品牌车型占据七席。
▲创维EV6碰撞测试成绩(来源:中汽研C-NCAP) 创维EV6综合得分率仅为39.9%,创中汽研C-NCAP测试的历史新低。其中,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的得分率分别仅为38.45%、61.46%和30.26%。
▲创维EV6部分碰撞测试项目成绩(来源:中汽研C-NCAP) 具体来看,乘员保护方面,创维EV6的侧面柱碰撞试验得分为0,安全带未系提醒也被扣分;主动安全方面,在满分38分的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测试项目中,创维EV6的成绩仅为3.995分,LKA(车道保持辅助)、BSD(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和SAS(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测试上均只获得0分。
其他车型中,现代沐飒的综合得分率为83.2%,排在倒数第二位,其中主动安全和行人保护得分相对较低,BSD(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和SAS(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测试上均只获得0分。 汽车真的更安全了吗? 从2019年大众帕萨特在中保研的碰撞测试表现不佳后,多款热销车型“不耐撞”的问题开始引发关注。此后,除了中保研、中汽研等机构,懂车帝等媒体也开始制作碰撞测试相关内容,碰撞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如两车对撞、车顶重压等,更是将相关话题热度推至新高。 不过,由于碰撞测试项目设计等原因,外界也出现了部分车型可能存在“应试”行为的质疑,如正驾驶位的安全性可能高于副驾驶位等。去年中保研公布的测试结果中,只有理想L7参与了副驾驶位乘员侧正面25%偏置碰撞,而其他车型副驾驶位侧的安全性如何仍是未知之数。
▲来源:懂车帝App官方微博 此外,从消费者购车、用车的角度出发,对于汽车碰撞时安全性的认识和判断,不能只通过以前的刻板印象,或者仅看车身结构是否耐撞。实际上,碰撞安全性指标,还包括座椅和头枕保护、行人保护、驾驶辅助安全等,除了乘员以外对行人的保护能力也值得重视。一辆真正安全的汽车,需要为乘员和行人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
与此同时,面对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的日益重视,车企们纷纷围绕此开展“军备竞赛”。更高强度的车身钢材、更丰富的主动安全功能、更多的安全气囊……让曾经在碰撞测试中上黑榜的车型也摇身一变成为“公路坦克”,多款售价便宜的车型其安全性也远超预期。 不过,随着智能驾驶的长深入展,加上汽车电动化的趋势,汽车安全已经不止与碰撞相关。车机系统是否稳定和流畅、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计算和执行能力、主动安全功能能否及时发挥作用、动力电池在车辆碰撞时能否避免因变形而起火……影响汽车安全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因此,虽然更多新车在碰撞测试中成绩优秀,但是汽车产品总体是否已经变得更加安全仍是未知数。在“价格战”之下,车企是否会牺牲产品的安全性以换取成本和价格优势,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那么,你认为汽车安全还与哪些因素相关?车企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汽车的安全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