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讯:近日,贵州人大公布了一批政协提案和人大代表建议答复,其中提及关于支持储能发展。文中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贵州新型储能项目已建成并网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建成并网试运行5万千瓦/10万千瓦时,完成设备安装正在办理并网手续15万千瓦/30万千瓦时(新增罗甸乌江水电储能12万千瓦),在建51万千瓦/102万千瓦时,力争实现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
为做好储能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市场化推广,贵州省积极推动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探索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大区域建设“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
此外,在产业化方面,目前贵州已建成贵州聚能科技10MW/40MWh钒电池产业化项目1个,在建志喜科技年产200MW/1600MWh钒电池储能建设项目,未来相关项目全部建成后,全钒液流电池容量可达1640MWh。
原文如下: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162号提案的答复
省工商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提案》(第1162号)收悉,该提案是2024年省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提案,由省政协副主席李汉宇领衔督办。按照2024年重点提案办理要求,交由省能源局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六大产业基地”的决策部署,我们依托煤电能源产业优势,以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新型能源保障体系,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基础。
一、强化规划引导,推动储能项目发展
为规范新型储能电站规划、建设和运行,我省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储能发展各项工作,强化规划科学引领作用。一是统筹开展储能专项规划。开展“贵州省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贵州省中长期电力保障体系建设”等专题研究,组织各市(州)提前开展2025年新型储能规模测算工作,并适度展望2026年和2027年规划布局,结合“十四五”及中远期需求,合理配置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二是健全储能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今年上半年,国家层面发布《电力系统配置电化学储能电站规划导则》,对新型储能电站规划设计的技术要求和原则方法等给予了系统性指导,我省随即修订印发《贵州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新型储能规划布局、项目备案、建设并网、运行调度、市场交易、竣工验收、安全监管等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促进新型储能有序、安全、健康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储能项目建设。为进一步提升电力供应保障和新能源消纳能力,去年我省建成投产新型储能装机195万千瓦/390万千瓦时,今年计划建设新型储能项目125万千瓦/249.1万千瓦时,其中电源侧87.8万千瓦/174.7万千瓦时、电网侧37.2万千瓦/74.4万千瓦时。截至今年10月,新型储能项目已建成并网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建成并网试运行5万千瓦/10万千瓦时,完成设备安装正在办理并网手续15万千瓦/30万千瓦时(新增罗甸乌江水电储能12万千瓦),在建51万千瓦/102万千瓦时,力争实现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
二、推动技术进步,壮大储能产业体系
我省坚持创新引领,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成果转化,有效促进规模化应用,不断壮大储能产业体系。一是加强基础创新研究。我省紧紧围绕当前产业发展所需,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方面重点推动优势正极材料及上游产业领域原创技术创新,特别是在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的原创技术上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巩固提升现有优势,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促进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在三元材料方向,重点支持镍含量>90%的超高镍无水化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在磷酸铁锂方向,支持围绕磷酸锰铁锂等新体系电池材料研发和技术改造升级;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向,着力攻关钠离子电池正极关键材料开发等产业化技术难题。二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今年以来,我省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明确13个省级平台序列和57个全省重点实验室布局方向,陆续对1422个省级平台进行清理整合,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启动建设首批贵州省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三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我省聚焦新能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和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坚持三元、磷系两条路线并重,大力支持企业实施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目前,已立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43项、资助经费1.58亿元,形成“电池级锰盐-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拆解”和“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储能和动力电池-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三、完善政策机制,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我省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鼓励储能投资建设,明确储能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多轮驱动良好局面,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培育储能市场主体。我省加快招培新型储能市场主体,成功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湖南裕能、深圳盛屯等头部企业入黔发展,中伟新材料、振华新材料、安达科技等本土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并成功上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同发展,新能源产能实现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动力电池产能37GWh,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45万吨,磷酸铁产能93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10.8万吨、负极材料产能37.4万吨、电解液产能5.3万吨。二是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按照国家有关工作部署,我省先后印发《关于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贵州省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管理办法》《贵州省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关细则,探索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并根据电力供需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峰谷分时电价,增强企业参与储能市场的积极性,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布局。三是加强示范应用和市场推广。为做好储能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市场化推广,我省积极推动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探索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大区域建设“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开发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着力培育电化学储能电池产业体系;围绕电化学储能电池上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钠基电池正极材料、全钒液流电池材料和硬碳等新型负极材料,持续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发展双赛道。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结合贵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加快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储能产业集群,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链延伸,助力我省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06号建议的答复
李国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贵阳市区域特色新能源产业生态链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议的答复意见
(一)关于建议一: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23年重点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专项项目申报的通知》,积极组织各市州收集梳理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贵阳市择优筛选息烽县、开阳县编制了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及有关行业专家进行了审查。积极指导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园区申报专项债、省级专项资金等,不断完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配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安排1亿元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建设,目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在组织项目评审。
(二)关于建议二:全面落实《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推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新能源电池关键组装材料与电池制造企业形成联动发展。其中,贵阳贵安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大电池制造龙头企业为引领,正在加快构建新能源电池制造及其配套产业集群;“开阳-息烽”成功吸引贵州磷化、中伟兴阳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成功培育磷系、氟系电池材料及其原辅料产业集群。
(三)关于建议三:按照“一核两区”的总体规划布局,着力培育电化学储能电池产业体系,以储能电池和系统集成为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布局储能电池及材料产业项目6个,其中,已建成贵州聚能科技10MW/40MWh钒电池产业化项目1个,在建志喜科技年产200MW/1600MWh钒电池储能建设项目、为方新能源10万吨锰基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振华义龙年产10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等5个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全钒液流电池容量可达1640MWh,钠离子正极材料可达26.6万吨,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关于建议四:一是创新平台取得突破。由贵州磷化集团牵头,宁德时代、比亚迪、中伟新材料、贵州大学等业界骨干企业共同参与,成功组建国内首家省级新能源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吸纳创新联盟会员单位,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商业化应用全创新链的新能源材料创新联盟,目前由原有的11家扩展到了14家,正加速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检测平台落地布局。贵州梅岭电源公司整合公司在电源检测方面的优势,启动建设新能源电池第三方检测平台,提供完善的检验检测服务,为贵州乃至全国的新能源材料及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服务。三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卡脖子”技术,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测试、应用、资源回收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二、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围绕“到2027年,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总产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的总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形成竞争优势,集中要素资源精准破解瓶颈制约和短板弱项,迅速提升产能规模和创新能力,尽快抢占全球市场份额,争取供应链优势地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到2024年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力争达到15%,重点产品产能规模和市场份额达到全国前列,全产业链实现协同发展。
(一)聚焦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电动贵州”相关意见,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有效推动基地建设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细。结合当前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开展“探索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实施多能互补降低综合成本试点”等专项研究,推动我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延链和电池体系多元化发展,保持我省产业发展竞争力,助推产业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聚焦资源保障和资金支持,巩固提升发展优势。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断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坚持“富矿精开”,搭建磷资源集中采购平台,在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上持续发力,更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继续统筹争取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积极协调发改、住建、交通、商贸流通、应急、消防、环保等专项资金投向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所在园区,提高园区安全和环保水平。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调整省级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融资贴息等方式,更大限度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提升重点园区承载能力,为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聚焦要素支撑和服务保障,突出抓好项目建设。通过“省级统筹、市县推动”,构建项目“引进、落地、建设、投产、达产”全周期服务体系,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安排存量建设土地,重点保障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需求,对于重点项目合理用地应保尽保,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专班协调服务作用,强化“一核两区”重点园区及重点企业监测调度,精准掌握项目建设进度,跟踪协调项目建设存在的各类问题,推动项目投产达产,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四)聚焦科技创新和智能改造,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重点支持贵州省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有效运行,技术成果转化取得积极成效。支持梅岭电源“动力电池及材料检测中心”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检测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有序引导磷酸铁生产企业强化技术攻关,向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延伸布局。充分运用我省“大数据”产业优势,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系统与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融合。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支持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管控、产品管理、企业运营等多方面开展数字化改造,大幅提升产品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益。结合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实际,制定企业“上云上平台”产品目录,梳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应用案例予以全面推广。
(五)聚焦储能机遇和招商引资,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加强链主招商对接,持续优化“一图三清单”,聚焦隔膜等关键环节,收集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图、拟招引重点企业清单,开展精准招商,积极引进隔膜、集流体、导电剂、粘接剂等辅材和结构件生产企业等入驻,不断优化现有产业结构。提前谋划储能布局,围绕储能电池及上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全钒液流电池材料,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的新型储能电池及材料产业落地发展。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积极引进电池拆解回收项目落地发展,推动电池回收利用项目落地布局,加快形成完整的上下游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及循环利用产业链。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6月17日
文丨贵州省人大、贵州工信厅
原标题:贵州在建新型储能510MW/1.02GWh,力争实现与新能源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