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西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子洁能)主办的以“为人类改善环境”为主题的零碳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这也是西子洁能在杭州举办零碳峰会的第五个年头。“之所以一直选择在每年的‘11.19’举行峰会,是因为我们认为,环境危险比119火警还要重要,是1119。”知名浙商、西子联合董事长兼西子洁能董事长王水福说。
此次峰会汇聚了国内外行业龙头、权威机构、行业专家以及企业高层,共同探讨双碳目标下的零碳技术路径,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王水福
减碳行动已刻不容缓
西子洁能要用零碳技术来改善环境
王水福在致辞中表示,这五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中,但仍然感觉杭州的夏天一年比一年炎热。“然而我们还是看到了整个行业的明显进步,从当时‘零碳’二字大家不敢用、不敢说,到现在随处可见的零碳项目、零碳联盟乃至零碳概念股。”
实际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脚步愈发急促,环境问题已不再是遥远的威胁。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3年全球年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1.45℃,全球平均海平面比1993年高出约91毫米,而亚马逊雨林的年砍伐面积达到了自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我们正处于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1.5摄氏度水平的最后倒计时中,而时间并不在我们这一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最近召开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于气候灾难,行动已刻不容缓。
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中讲道:“到2100年,气候变暖的致命性可能会达到新冠疫情的5倍。要想阻止全球变暖,要想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人类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如果不做任何改变,那么气候将持续恶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极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果我们的行动足够迅速,那么气候灾难是可以避免的。”
论坛现场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未来的负责。
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家,王水福认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必须为人类谋幸福。“‘为人类改善环境’是我们西子洁能的使命,也是大家共同的使命。使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一个人找到了毕生要去实现的使命,就拥有了持久激情的行动源泉。”而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就是用零碳技术来改善环境。
西子洁能低碳、零碳产品一一亮相
新技术新方案提供新思路
从1978年成立第一个国家级余热锅炉研究所至今,西子洁能(前身杭锅集团)一直是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排头兵,余热锅炉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至今已投运3000台(套)余热锅炉设备,分布于美日欧等51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全部投运后每年可发电超2100亿度,相当于两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杭州两年的用电量,年减排二氧化碳1.62亿吨,减碳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左右。
西子洁能十几年前开始就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光热熔盐储能技术,使西子洁能在光热储能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在全国新建的27座光热发电项目中,有13座采用了西子洁能的光热熔盐储能技术。2021年11月19日在西子航空建成了中国第一家航空零碳工厂,使西子航空成为空客唯一一家获得全球可持续发展奖的中国企业。今年西子洁能还和赫普一起成功参与了全国首个大型抽汽储能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论坛上,西子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晓东介绍了西子洁能的创新之旅,公司主要围绕能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等方向,形成了从低碳到零碳的减碳产品路径,其开发原则主要围绕减碳和对客户的经济性,应用场景包括高能耗行业、超级工厂、工业园区、新能源基地等。在能源高效利用方向,有煤电减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节能减排方向有余热锅炉、余热高效利用、余热深度利用;新能源替代方向有光热发电、储能(热)、多能联储。未来将向综合能源应用方向发展。
侯晓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副总经理陈学东介绍了全球能源体系绿色变革与我国氢能储运装备技术进展。他表示,氢能具有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重要载体,有望促进跨地区能源再分配、提高电力系统弹性和调节能力,推动构建氢-电互补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陈学东
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赵海波介绍了化学链燃烧技术,赫普能源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郭景洲介绍了公司在大型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灵活性改造方面的实践,浙江大学教授、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国家能源煤炭清洁转换利用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勤辉介绍了煤/生物质分级转化分质高效低碳利用技术。
论坛现场,西子洁能与旭阳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锅炉整机、备品备件以及综合能源利用等领域达成全面战略合作,通过备件及材料的充足储备和快速响应机制,西子洁能将全面助力旭阳集团实现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在为双方带来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将为整个能源行业树立合作典范,共同推动行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