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10月17日,海博思创科创板IPO成功过会。
这是储能行业乃至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
实际上,对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也蛮熟悉,关注已有十余年,从早期动力电池BMS业务不断转型至如今的储能系统集成业务,经历了锂电及新能源汽车的几次周期动荡,起起伏伏,但最终抓住了储能行业的崛起机会,成为同期少有坚持至今并取得成功的企业。
历经周期,实属不易。
在业务上,海博思创确实抓住了储能行业的这一波历史机遇。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1-6月储能及动力电池销量分别为655MWh、2151MWh、6212MWh、4468MWh,2023年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全球前五。
在财务表现上,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1-6月营业收入分别为8.4亿元、26.3亿元、69.8亿元、36.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15亿元、1.82亿元、5.78亿元、2.80亿元,成为少数快速增长且持续盈利的储能企业。
说到这里,想起本公众号4年前(2020年10月17日)的那篇文章《储能行业:接近燃爆的临界点》,海博思创算是储能行业黄金时代的主要受益者。
前几年,储能行业在资本市场也一度疯狂。
但是,自去年资本市场“827新政”之后,储能行业的资本盛宴戛然而止,储能企业IPO收紧甚至暂停的传言不绝于耳,一时间风声鹤唳,后续多个储能企业IPO终止,剩存者寥寥,传言似乎变成了现实。
对储能行业IPO的质疑,也不无道理。
从业务实质上来讲,储能业务更多体现为系统集成属性,核心部件的电芯依靠外购,而体现差异化的BMS、EMS等又具有通用性,市场化第三方也比较成熟,部分大型储能系统集成商同时还外购BMS、EMS等,甚至部分储能品牌商还完全寻求外部代工,制造端的科技含量被广泛诟病,系统集成企业泛滥及较低毛利率也佐证了这一点。
换言之,储能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硬核技术”的依赖性并不突出,或者说解释起来比较牵强。
如今,海博思创科创板IPO成功过会,似乎打破了储能企业不能IPO的传言。
但是,我们需要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这个话题。
实际上,这一轮储能行业IPO的困境,更多是产业周期因素,而不是资本周期因素,有点“背黑锅”。
在储能行业“产能过剩”的周期打压下,大量储能IPO企业呈现不同方式的业绩下滑,或营业收入下降,或净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尤其是前几年“大干快上”的海外家庭储能,在“去库存”背景下,普遍遭遇业绩困境,A股IPO难以为继,主要还是自身原因,无关IPO政策。
相对而言,海博思创的国内大型储能业务占比较高,以电网侧和电源侧为主,受益于国内大型储能的快速发展,加之其市场端竞争优势,业绩相对较好。
确实,储能业务的各个战线,IPO状况不一:
海外大型储能主要掌握在阳光电源、阿特斯、比亚迪等光伏系或锂电系巨头手中,鲜有专注于此的新势力IPO企业;
海外家庭储能则受“去库存”周期的冲击,普遍面临业绩下滑,难以符合IPO条件,成为这一轮IPO终止的重灾区;
而国内大型储能及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业务,比较分散,新势力众多,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普遍不强,业绩持续性一直受到质疑,也成为IPO能否成功的关键。
如今,海博思创即便IPO过会,但要继续走完注册及发行流程,仍需时日,其2024年度财务数据以及2025年一季度甚至半年度财务数据更为关键,毕竟当前国内储能业务的毛利率在产能过剩及残酷竞争的内卷中,压力普遍较大。
海博思创披露的毛利率也证明了这一点,其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1-6月储能系统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4.80%、23.05%、20.02%及19.00%,呈现下降趋势,也反映了当前的行业现状。
无论如何,海博思创作为我国锂电行业早期的耕耘者,历经锂电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多个周期,如今在储能行业苦尽甘来,并迎来IPO历程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值得祝贺的。
当然,单纯从IPO角度来看,不管哪个行业,IPO不仅要靠个体的绝对努力,还要看时代的背景及个体的际遇,彼此差异很大,没有可比性,后者更像是哲学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