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力争到2026年新型储能产业年均增速超20%,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新能源采编储能 2024-07-08 08:17:19 304阅读 举报

  网讯:厦门加码布局新型储能赛道。昨日上午,厦门市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厦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行动计划》)进行解读。根据《行动计划》,我市将以“创新引领、跨界融合,场景赋能、示范推广,链主带动、构筑生态”为发展原则,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力争到2026年,新型储能产业年均增速超20%,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初步形成要素富集、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

  今年全国两会,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晓燕在发布会上表示,《行动计划》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厦门产业发展需要,谋划建设了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概念验证中试基地等一批科创平台,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高校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市在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将新能源产业列为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氢能和储能列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2023年,我市进一步将新型储能(含氢能)作为五大未来风口产业之一,明确提出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

  

  新型储能发展方面,厦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充分结合自身禀赋开展了创新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比如,由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运行的福建省首个“虚拟电厂”平台,聚合社会可调节负荷资源42万千瓦,相当于1.5台常规燃煤发电机组能力;象屿保税区将新型储能与装备绿色升级和园区数字转型结合,建成零碳综合保税区。截至目前,园区光伏整体装机容量达7.74兆瓦,年发电量可超93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930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9270吨。

  亮点解读

  目标

  

  力争到2026年,我市新型储能产业年均增速超20%,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若干家营收超过100亿元的头部企业和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初步形成要素富集、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

  内容

  01、重点发展4个领域

  立足区域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行动计划》提出,厦门将重点发展电化学储能、氢储能、新型电力系统和多元布局新型储能技术4个领域。其中,电化学储能主要发展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部件、储能解决方案;氢储能主要发展氢储能设备及材料、氢燃料电池及汽车;新型电力系统主要发展新型电力设备、电力电子器件、能源互联网;远期布局发展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新技术。

 02、实施6大行动

  《行动计划》主要提出实施储能技术源头突破、储能成果中试孵化、储能应用场景示范、储能市场开拓服务、储能企业培育壮大、储能产业品牌塑造6大行动。

  03、策划26个场景

  根据《行动计划》,我市特别策划了26个场景,涵盖城市、园区和基础设施三个类型,突出场景建设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发挥对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统筹指导作用。

  26个场景中,除新型电力系统、电动厦门等2个已规划的场景外,其余均为新谋划场景。如,建设城市应急储能系统;部署建设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独立共享电站;因地制宜建设集制氢、加氢、加气一体化站;开展近零能耗建筑升级改造;探索“即插即用式”家庭储能系统等等。

  04、梳理20个重点项目

  《行动计划》还突出项目带动,梳理了20个重点项目,包括在建、平台类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具体包括海辰锂电二期;新能安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二期);中创新航三期一、二阶段;中能瑞新储能项目;厦钨新能海璟基地锂离子电池材料扩产项目等。

  05、完善政策保障

  《行动计划》提出,由市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协调和推动全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工作;研究氢能产业支持政策,制定加氢站建设管理办法,逐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资金和人才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环境。

  答记者问

  问题一: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举例说明厦门在这方面的建设成效,以及下一步有何计划?

  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曹晓刚:

  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过程中,新型储能是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厦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充分结合自身禀赋开展了创新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比如,由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运行的福建省首个“虚拟电厂”平台于2023年6月7日在厦门上线试运行,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市的代表性项目,该平台聚合包括充电桩、新型储能等可调节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的潜力,通过数字化手段统一调度,聚合形成规模调节能力,能够有效应对短时电力供需紧张情况,保障用电高峰期电网平稳运行,帮助城市更低碳、更高效地运行。目前,平台聚合社会可调节负荷资源42万千瓦,相当于1.5台常规燃煤发电机组能力。

  再比如,象屿保税区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深度挖掘园区光伏储能潜力,将新型储能与装备绿色升级和园区数字转型结合,建成零碳综合保税区。截至目前,园区光伏整体装机容量达7.74兆瓦,年发电量可超93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930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9270吨。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行动计划》,发挥好厦门本地产业和能源基础,抓住新型电力系统市级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推进源网荷储云端调控、虚拟电厂等试点示范,支持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加快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融合,使厦门在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迸发出更大的产业活力。

  问题二:

  去年10月,厦门市在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期间举行的专场推介会活动上,发出了共建“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的邀请,请介绍一下目前厦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发改委产业处处长黄清凌:

  新能源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3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794亿元,增速32.5%,成为对我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今年1-5月,实现产值321亿元,依旧保持较快发展。我市现已形成了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主体,上游材料和核心零组件,下游车联网和充换电等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具有两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是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围绕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等龙头企业,布局了厦钨新能源、中能瑞新、中科华联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落地嘉庚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我市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基地之一。二是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依托ABB、施耐德、许继等龙头企业,形成了涵盖发电、电力电器、用电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其中,电力电器产业2023年产值近500亿元,规模居全国输配电领域前列,我市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中低压开关制造基地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的目标,从以下3个方面着力:

  一是抓重点,聚焦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氢能、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示范性应用场景,促进产业生态协同,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二是抓创新,支持嘉庚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建设,为产业提供科创动力。

  三是抓项目,加快推动厦门时代、海辰储能、中能瑞新等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加强前沿技术储备,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型和高成长型企业,打造产业新增长极。

  问题三:

  刚才李晓燕副主任提到了,《行动计划》的亮点是随文策划了26个场景,请问后续将如何发挥好场景示范项目的带动效应,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晓燕:

  “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各类技术路线的储能功率、时长、响应速度等特性各不相同,均存在各自的应用场景。我们充分考虑我市产业特色和实际应用需求,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特别策划了26个场景,涵盖城市、园区和基础设施三个类型,突出场景建设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发挥对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统筹指导作用。

  接下来,我们希望各区和项目单位要加强在建场景示范项目管理,保障示范项目安全有序实施;加大场景示范项目专项政策研究与支持力度,及时总结场景示范项目取得的先进经验,确保示范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对于新建项目,进一步组织科学论证,做实做细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项目策划和建设的质量。要继续围绕电化学储能、氢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器件、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等,策划一批新项目,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作者:新能源采编
链接:https://www.zhaoxny.com/p/d7dd47b86429.html
分类:储能
本网站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点击 “举报”


登录 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
机械储能有哪些方式?
问答 1 位能友回复
如何判断锂电池的优劣?
问答 1 位能友回复